痤疮怎么治?中医有不同的12种疗法需关注
449人浏览时间:2019-04-28 17:39:15来源:痤疮
痤疮的治疗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要知道只有正确的了解这些,才能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拥有健康肌肤。那么,中医针对痤疮有怎样的医治方法呢?此领域根据痤疮的不同类型,进行了更细化的分类,针对每一种都推出了相对应的有效医治方法,以帮助患者朋友更好的恢复,为自身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下就是中医针对痤疮推出的12种不同类型的医治方法,一起去看看吧。
1.宣肺疏风法,治风邪外袭证:
因感受风热之邪与血热相搏,或感受风冷之邪而郁塞。见于痤疮初起,皮损为白头、黑头粉刺,如粟粒大小,互不融合,微有痒感。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常用方:清肺消痤汤。
常用药:白芷、防风、荆芥、薄荷、升麻、蝉衣、菊花、牛蒡子、葛根、刺蒺藜等。
2.泻肺清热法,治肺热血热证:
因风邪袭肺,郁久化热及内热熏蒸于肺,肺气失清,上冲头面。皮损为红色丘疹,多布于两颊,皮肤潮红,舌质微红,脉滑数。
常用方:枇杷清肺饮、泻白散。
常用药:枇杷叶、桑叶、地骨皮、天花粉、鱼腥草、黄芩、桔梗等。
3.健脾运中法, 治湿邪内蕴证:
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蕴,溢于肌表。皮肤油湿发亮,毛孔呈橘皮样。纳呆脘痞、苔白腻、脉濡缓。
常用方:平胃散。
常用药:薏苡仁、茯苓、白术、山药、陈皮、山楂等。
4.清胃泻火法,治胃中积热证:
因嗜食辛辣,助阳化热,胃积伏火,皮损为融合成片的红色丘疹或有脓疱,常分布于口周,口唇干燥,舌红脉数。
常用方:清胃散、白虎汤。
常用药:石膏、知母、栀子、黄连、竹叶、芦根等。
5.清热解毒法,治热毒炽盛证:
因热邪炽盛,化火生毒,火毒血凝聚,虽有气血凝结不通现象,却未见脏腑功能失调。皮损为脓疱较多,红肿疼痛,舌红苔黄,脉数。
常用方:五味消毒饮。
常用药: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白鲜皮、败酱草、蚤休、板蓝根等。
6.清热利湿法 ,治肝胆湿热证:
因嗜食油腻或味道浓厚的食物而致脾胃湿热或肝胆湿热,皮损炎症较重,粉刺、丘疹、脓丘疹、脓疱兼见,颜面油腻光亮,脘腹痞闷,烦躁易怒,口苦,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常用方:萆薢渗湿汤、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
常用药:苦参、木通、泽泻、地肤子等。
7.清热凉血法 ,治热扰心营证:
因热扰心营、热伤血络所致皮损为紫红色丘疹,心烦不眠,舌绛而干,脉细数。
常用方:犀角地黄汤。
常用药:紫草、丹参等。
8.通腑泄热法 ,治肠胃湿热证:
因肺热移于大肠致肠胃湿热或热伤津液,皮损多形,大便秘结。
常用方:承气汤、增液汤。
常用药:大黄、芒硝、番泻叶等。
9.滋阴降火法 ,治肝肾阴虚证:
因肝肾阴虚,相火偏旺,皮损呈暗红色丘疹,唇红颧赤,口渴咽干,舌绛少苔,脉细数。
常用方:知柏地黄丸等。
10.调和冲任法 ,治肝气不舒证:
见于女性患者,皮损于经前加重,伴有月经不调、胸胁胀满。
常用方:逍遥丸、四物汤。
常用药:香附、枳壳、木香、青皮、川楝子、益母草、党参、黄芪等。
11.补肾益精法 ,肾精不足证:
因肾精不足,肾之阴阳失调,见于青春期激素水平紊乱,导致皮脂分泌过盛。
常用药:覆盆子、补骨脂、桑椹子、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淫羊藿、仙茅、紫河车等。
12.活血化瘀消痰软坚法 , 痰瘀凝结证:
因气血郁滞而致丘疹色暗及囊肿结节瘢痕,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常用方:桃红四物汤。
常用药:丹参、莪术、三棱、郁金等。
若病程拖延日久,因痰郁结聚而呈慢性囊肿、结节及萎缩性瘢痕。
常用药:夏枯草、贝母、半夏、昆布、海藻、牡蛎、僵蚕、皂角刺、穿山甲等。
无论什么类型的痤疮疾病,在中医这里都是很好解决的问题,只要患者能够积极配合,选择最有效的医治方案,就能帮助缓解,实现健康肌肤,享受美好生活。如果你现在正受痤疮的疾病困扰,那就赶快行动,结合自身的病症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中医疗法,或许能够为你带来不一样的健康效果,让你轻松摆脱疾病烦恼,享受健康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