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易发作 针对病因有效预防
475人浏览时间:2019-05-29 19:09:50来源:大肠息肉
近年来,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大肠息肉的疾病发生率是越来越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生 活,因此要想更好的远离此类疾病,就要做好科学的防治,进而做到更有效的保障患者健康。在此预防 之前,需要先了解大肠息肉的诱发病因,只有根据这些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防治,确保患者的最大 化健康。具体怎样根据病因做好防范?本文对此做出了详细分析,有兴趣的话一起去看看吧。
大多数肠息肉是良性的
据悉,90%的大肠息肉医学上叫做腺瘤,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左右,而且大多数是良性的。但一小 部分腺瘤是会发生癌变的,恶变率和息肉的大小密切有关,直径小于1cm、1~2cm和大于2cm的恶变率分别 为1%、10%和35%。直径小于2cm的绒毛状腺瘤,其恶变率为10%,大于2cm的恶变率则高达53%。尤其 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针对病因可预防
大多数息肉可通过内镜处理后治愈,但是,对于反复发作的息肉我们能否预防呢?在此之前,我们先要 了解引起大肠息肉的原因。
1、机械刺激
长期便秘患者,产生的肠内毒素,或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因为大便中粗渣、异物及 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肠道寄生虫等非炎症因素长期刺激,导致黏膜、腺 上皮和黏膜下组织局限性增生,形成肠息肉。
对策: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清洁卫生和饮食安全,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
另外,有一部分人的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如不 予治疗,可癌变,且可表现为同时多原发性肠癌。这类息肉就很难通过生活方式来预防,有家族史者需 要加强随访,提高警惕,早发现早治疗。
2、饮食因素
现代人饮食西化、太过精细,比如“二高一低”(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和越来越 少的运动量,与大肠息肉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油腻饮食能够增加结肠中胆汁酸与中性固醇的浓度,改 变大肠菌群的组成,逐渐在肠道内形成致癌物质。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 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如多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和粗谷物,发病率就会显着降低 。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损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变,也会增加息肉发生率。
对策:饮食清淡少油腻,多吃高纤维蔬菜、水果和粗谷物,戒烟限酒。
3、炎性刺激
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肠道的炎症反应或炎症 性肠病均可以引起肠黏膜发生黏膜糜烂、溃疡、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形成,腺上皮及下层组织增生,病 理变化多表现为炎性息肉,除非息肉体积比较大,需要内镜下治疗,一般只要控制炎症,息肉就会缩小 或消退。
对策:积极防治肠道炎症性疾病。
息肉恶变率为3%~10%,其恶变时间为5~15年。专家说,发现息肉最好马上治疗。有蒂或无蒂的小息 肉可经肠镜直接摘除,非常简单,花钱也不多;直径大于3厘米的无蒂息肉和活检病理报告显示息肉已恶 变的,或结肠息肉多发、病变范围广泛,无法内镜下全部切除者,则应行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早期 恶变者可作腹腔镜早期根治术,预后效果很好。
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病理采取分次镜下 切除,定期随访。部分患者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行全结肠切除术。
息肉会复发,不能一切了之,术后1-2年一定要定期做肠镜检查;有家族史的患者,即使没有任何自觉症 状,也要定期进行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潜血等检查,争取早期发现病变。由于结肠息肉、大肠肿 瘤是一种具有家族易感性的疾病,遗传倾向明显,因此,一旦确诊为这种病,病人的直系亲属都需要长 期随访,3-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肠息肉出现的三种典型症状:
出现便秘并伴有腹痛症状
本身我们的肠道就是比较狭小的,若是肠道长了息肉就会挤压粪便的空间,有些肠道息肉比较大甚至会 引起肠道堵塞的发生,这就会导致我们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形的症状出现,也是导致很多人便秘的主 要凶手,随着肠道息肉的逐渐增多或者生长,还会导致我们腹部出现疼痛感,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消化不 良,食欲不振,腹部胀气的症状出现。
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更为频繁
肠息肉的出现会刺激到我们的肠道,导致刺激性腹泻的发生,这就会引发我们的大便次数增多,变得十 分的频繁,因为我们的肠道内存储的大便十分的有限,很多的患者会出现虽然大便次数增多,但是排出 的粪便量越来越少,有时候甚至只有一点点都会产生很强的排便欲望。
大便时粪便带有血迹
我们的肠道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细菌或是一些杂质的毒素,随着肠道息肉的生长就会导致细菌的感染引发 炎症,而严重就会导致我们肠道出现,血迹沾染在粪便上,随着我们人体排出,就会导致我们排便结束 之后发现分辨上出现带有黏液的血便。
有针对性的防治才是健康的最佳保障,因此对于大肠息肉患者来说,要想更好的摆脱这种疾病,就要根 据自身的病症有效的做出科学诊断,进而有效的确定病因和类型,接受最为良好的治疗方式,确保做到 更有利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本文介绍的这些针对病因防治方法,希望大肠息肉患者能够谨慎对待, 认真的了解,以做到全面的防护,有效的保障患者健康。
下一篇:大肠息肉真的要切除吗?怎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