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
482人浏览时间:2019-12-25 13:41:30来源:大肠息肉
肠息肉疾病对于患者来说比较痛苦,因为这个疾病会造成腹泻腹痛,便血便秘的情况。患有肠息肉这种疾病需要及时治疗,这样才能避免癌变的风险。如果还有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饮食,就会导致这个疾病复发加重。很多人对于肠息肉不太了解,下面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肠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
1、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
如果肛门出现了损伤,导致排便的时候出现疼痛等情况,对于消化道的影响比较大。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或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息肉的蒂实际上主要为肠的蠕动使凸起的息肉上下移动,牵拉形成的过多黏膜。
2、饮食因素
生活中暴饮暴食,吃辛辣刺激食物,会导致病情加重,肠息肉反复出现。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结、直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研究表明,大便中总胆酸和胆酸的万分变化可能与结、直肠息肉的体积和上皮组织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此外,高纤维饮食,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
3、炎性刺激
如果消化系统中有炎症,尤其是一些慢性的炎症,会导致肠息肉的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非特异性直肠炎、晚期血吸虫性肠炎等,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因为直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
4、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
有不少的肠息肉患者是具有家族遗传史,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就会导致基因突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例如,肠腺瘤性息肉基因(apc)是一种抑癌基因,基因突变会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变和结肠、直肠癌变。腺瘤状息肉的形成可能存在两个相关基因,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主要与家族息肉病,而隐性基因主要与孤立腺瘤性息肉有联系。如家族性息肉病,属于染色体显性遗传,有明显的家族史。系基因突变所致;突变的基因可由父母传给子女,子女在接受突变基因方面具有相等的机会,即只要父母有一方携带突变基因,则其子女中就有一半会发生家族性息肉病。
通过以上关于肠息肉的病因介绍,大家一定要避免这些情况,如果是遗传因素导致的,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规范自己的饮食健康,自己的生活习惯,才能保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避免肠息肉的出现。饮食要多吃一些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增加身体免疫力,保证身体正常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