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498人浏览时间:2019-05-05 18:29:37来源:大肠息肉
近年来,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多人都患有这样那样的大肠疾病,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大肠息肉。要知道,它是指所有向肠腔突 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变,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这两种息 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确诊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 质,通常临床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正因为这种疾病的复杂,引发此类疾病的原因也就很大,通常来 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起去看看吧。
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息肉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但目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为基础,即将大肠 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此分类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将大肠息肉统称为腺瘤,而其他非肿瘤性息肉则统称为息肉。 演变为腺瘤。这种分类能明确区分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对治疗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大肠息肉如何引起的?
国内报告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而国外有人报道增生性息肉最常见,其发病率高达25%~80%;在成年人增生性息肉的发病率起码比腺 瘤高10倍,但有学者在肠镜检查中则发现腺瘤的发生率是增生性息肉的3倍。据研究资料提示息肉的发生可能一开始主要见于远端结肠, 这一点可从尸检材料中左侧息肉往往较右侧为多而得以验证。随年龄增加息肉逐渐由左侧向右侧发展。
1、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
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 ,或者是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或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息肉的蒂实际上主要为肠的蠕动使凸起的息肉上下移动, 牵拉形成的过多黏膜。
2、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结、直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高脂肪 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研究表明,大便中总胆酸和胆酸的万分变化可能与结、直肠息肉的体积和上皮组织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 。此外,高纤维饮食,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
3、炎性刺激
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非特异性直肠炎、晚期血吸虫性肠炎等,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 状肉芽肿。因为直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 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
4、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例如,肠腺瘤性息肉基因(APC)是一种抑癌基因, 基因突变会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变和结肠、直肠癌变。
大肠息肉的疾病出现,主要受到上述四种不同原因的影响,只要能够正确的防护这些,就能很好的降低疾病发生率,让更多的人拥有健 康。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如果不幸患上,千万不要有任何的负面情绪,只要积极有效的面对,就能很好的帮助医治,实现快速缓解病 情的效果,进而再在科学的护理方法上,更好的恢复健康,享受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