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会有很多病因 有哪些种类
511人浏览时间:2019-06-26 16:38:20来源: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在生活中可不少见,很多人都会在生活中听见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患有大肠息肉,但是大家对于大肠息肉相关知识了解的都不够深切,很少人知道为什么大肠会出现息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大肠息肉的病因有哪些?大肠息肉的分几大种类?以及大肠息肉注意事项有哪些?对于大肠息肉患者是很有必要了解这些知识的,当然未患者也可以多了解好预防。
大肠息肉的病因:
1.组织结构异常
如幼年性息肉,即是错构瘤性息肉。
2.基因遗传
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一种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病人往往有家族性发病史。
3.感染
受影响部分息肉可由细菌、寄生虫等感染直肠黏膜,由肠道炎性病变扩散而导致息肉。如肠道结核、肠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大肠息肉的分几大种类:
1、炎性息肉
又称假息肉,是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炎性刺激而引起的炎性反应性增生。炎性息肉一般不恶变,但如果炎症反复发作,长期刺激,再加上其他一些起因的影响,也可能发生恶化,所以对这种肠道疾病也应及时彻底治疗。
2、增生性息肉
又称化生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很少会发生恶化,但不赞成放任不管,如果息肉>0.5cm,仍需内镜下电灼切除,少数增生性息肉也会消失。故明确病理性质对于临床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3、腺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恶化的几率少有,尤以绒毛状腺瘤为著,多无蒂,被称为癌前期病变。大肠息肉的恶化率国内外报告大体上在10%左右,对年龄较大的成年人更应进步警惕。
4、家族性息肉病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是一种癌前期病变。此类病人的息肉的恶变率是希看,腺瘤的分布以直肠为最通常,也最为密集,其次为乙状结肠和盲肠。一般小肠无息肉。数目常超过100个。多数在40岁以后发生恶化,有的病人十几岁就发生恶化。由于将进展为大肠恶性肿瘤,过去多选择早期手术切除全部的结直肠,但全结肠切除手术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的还要做人造肛门;现在能够选择每年定期随访两次肠镜,如怀疑息肉有恶变,就应立刻手术治疗。
5、黑斑息肉病(P-J综合征)息肉
最常发生于小肠,特殊是空肠,但也能够发生在胃、结肠和直肠,并于唇、颊黏膜、鼻孔和眼周、指趾和手掌等部位有玄色素沉着为特点的疾病,具有遗传性。由于这类病人的息肉属于一种错构瘤,不是真正的肿瘤,故很少发生恶变,但会发生便血,巨大的息肉还会引起肠阻塞。对于>3cm的巨大息肉仍有一定的恶变,所以应该手术治疗。
大肠息肉注意事项:
1、大肠息肉必须切除
肠息肉通俗地说就是大肠壁长出了肉疙瘩。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后者的原因则不明,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恶变的概率较高;而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可能癌变。
通常在进行肠镜检查时尚不明确息肉的性质,一般均当即内镜下切除,对于不能切除的,如瘤体太大、生长部位不方便切除,要通过手术等其它方法进一步处理。
2、息肉易复发,要定期复查
在息肉很小(直径小于0.3cm)很多,通过肠镜也难以全部发现并切除的情况下,患者通常需要定期复检。但有些患者的肠息肉一次就切干净了,且息肉经病理检查为良性,这些人对定期复检往往就不太在意。这种态度,对肠癌的预防有弊无利。
肠息肉不是切一次就了事了,它可能再度复发,发生的位置和性质都可能不一样。因此,只要是曾经有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若息肉只有一个,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三年查一次。
3、多食素有利减少息肉发生
从经验看,不少肠息肉患者喜欢肉食。虽然这只是现象,但研究已经证明,西化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引起大肠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而肠息肉就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因此,不多吃荤而多吃素,有利于清理肠道毒素,预防息肉的发生,进而减少大肠癌的发生机会。
所谓吃素,一般看重的是维生素和纤维素。如兼顾营养方面,可多进食深色的蔬菜,如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胡萝卜等。此外,应多进食通便效果较好的水果如大蕉、雪梨和奇异果等。
大肠息肉会有很多病因,一起来了解有哪些种类 。以上小编已为大家介绍了大肠息肉都有哪些病因了,那么生活中大家可要多多注意这些病因,尽量预防和避免这些因为。另外小编已为大家介绍了大肠息肉有五大种分类,那么你是哪一种可要分辨出来,在治疗大肠息肉之前,可要当心自己是哪一种的,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上小编介绍的这几点事项。
下一篇:大肠息肉会怎样 多预防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