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面部痤疮 中西医理解不同 医治方法不一
465人浏览时间:2019-06-12 12:07:38来源:痤疮
现在的医学领域被中西医所划分,而且它们所存在的医学理念不同,对于疾病的防治也存在不同的见解,要想更好的实现健康恢复,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确保患者的最佳健康。特别是对于患有面部痤疮的人来说,更是要注意中西医的不同见解,需要做好医治的前提选择,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其恢复,享受健康。以下是中西医对于面部痤疮的一些病因和治疗方法介绍,希望对患者有帮助。
面部痤疮的西医病因
痤疮是一种多病因性疾病,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由于青春期雄性激素增多,特别是双氢睾丸酮的增加,使皮脂分泌增多,同时使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栓塞,导致皮脂淤积于毛囊内而形成脂栓,即所谓粉刺黑头或白头。毛囊内的痤疮杆菌,在富有营养并相对缺氧的环境内繁殖较快,并产生溶脂酶、蛋白分解酶和透明质酸酶。溶脂酶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酸酯使其成为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蛋白分解酶和透明质酸酶能破坏毛囊壁,使毛囊内含物进入真皮,从而引起毛囊皮脂腺的炎症反应。此外,毛囊内寄生痤疮丙酸菌;体内微量元素特别是锌的缺乏或相对不足。遗传也可能有一定关系。
脸上痤疮的病机:
1.皮脂腺肥大,毛囊漏斗部及皮脂腺导管开口处角化过度,毛囊扩大,于毛囊口处形成黑头,黑头由角质细胞和皮脂组成。
2.毛囊周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形成炎性丘疹。黑头阻塞引起的毛囊内外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黑头或脓疱穿破毛囊壁进入真皮,可引起异物肉芽性反应,而形成结节。结节继发感染,形成脓肿。长期炎性反应可使毛囊和皮脂腺遭到破坏发生纤维化,而形成疤痕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面部痤疮西医诊断标准:
(一)本病常见于青年男女,多在青春期开始发生。
(二)痤疮以面、上胸、背部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为主要症状。
1.粉刺:初起为粟粒或针孔大小丘疹,呈与毛囊口一致的圆锥状,毛囊口有栓塞,头黑体白的半透明状,挤压时可出。
2.丘疹:皮脂腺口完全闭塞,形成丘疹,中央有黑头粉刺,可形成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的丘疹。
3.脓疱:在丘疹的基础上感染,发生在丘疹顶部有脓疱,破溃后流出粘稠黄脓。
4.囊肿:皮损周围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正常皮色或暗红色,按压时有波动感,顶端可有黑头,挤压时可有血性或胶状分泌物排出。
5.结节:炎症较深时,脓疱之壁加厚,形成淡红或紫红的结节,或隆起呈半球或圆锥形,可长久存在,亦能逐渐吸收,亦有溃脓结疤或成窦道者。
以上诸种皮损,可数种同时存在,亦能互相转化,多数病者伴有皮脂溢出。多数病者无自觉症状,若炎症明显时可引起疼痛及触痛。
西医治疗
一、内用药
(一)抗生素类
1.四环素,0.25g每日4次,连服10天,以后改为0.25己每日2次,维持2个月。
2.红霉素,用法同四环素。0.25g,每日3次,连用1个月。
3.甲硝唑,0.2g每日3次,连用1个月。
(二)维生素类
1.维生素B族,维生素B6,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2.维生素A,每天15万μ,连用4~8周;或维生素A每天15万μ和维生素E每天0.3~0.6g,连用4~8周。
(三)维甲酸类
13-顺维甲酸0.5~1mg/kg/日连服4~8周;维胺脂25mg,每日3次,连服30天。
(四)锌制剂
目前有甘草锌胶囊每次0.5g,每日3次饭后服,连服1个月。硫酸锌片2片/次,日3次,口服。葡萄糖酸锌片每次35mg,日3次,饭后服,连用1个月等。
二、外用药
1.过氧化苯甲酰:5%~10%过氧化苯甲酰乳剂,连用1~2月。亦可与维甲酸或抗生素类联合外用,既可增强疗效,又可减少副作用。
2.维甲酸类:0.05%维甲酸霜或酒精,每天外搽1~2次,若局部有明显刺激现象可暂停外用1~2天,然后继续使用,可连用1~2个月。
中医病因
中医学有关痤疮的记载甚早,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己有记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称本病为"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中医也有称本病为"粉疵"、"面疱"或"酒刺"。本病的病因为肺气不清,外受风热;或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胃热上蒸;亦可为月经不调,瘀滞化热等。
中医认为痤疮是内热炽盛,外受风邪所致,但有肺热、血热、肝热、阴虚内热之分。脓疱等皮损属于风热、毒热所致。囊肿性痤疮聚合性痤疮等炎性症状不明显,慢性过程,为寒疮寒疡之症。又如瘢痕性痤疮可因气滞血瘀所致。根据病患的皮疹表现,舌苔及脉象各家分型多不相同,大致可分为:
1.肺热血热
颜面部散在与毛囊一致的丘疹,色淡红或呈肤色,称白粉刺,有的其顶端呈黑色,称黑头粉刺,舌苔薄黄,脉数。
2.脾胃积热
风疹呈红色,宿食不消,脘腹胀痛,可伴有腹痛,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濡或滑数。
3.热毒
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周围潮红,自觉局部痛疼,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舌苔黄燥,脉数。
4.血瘀痰凝
皮损以结节、囊肿为主,结节呈坚硬暗红色,自觉疼痛,也可在深部聚集融合,呈青紫色,也可形成囊状内含粘稠分泌物,压之有波动感,愈后常形成瘢痕疙瘩,舌质紫暗,脉弦滑。
临床上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肺热血热
治法:宣肺清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黄芩清肺饮加减。枇杷叶9g,黄芩9g,桑白皮9g,栀子9g,黄柏9g,知母9g,甘草3g,生地15g,连翘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脾胃积热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方药:三黄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连3g,黄芩9g,茵陈15g,生山栀9g,生苡仁15g,生山楂15g,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热毒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三花汤加减。银花30g,紫花地丁30g,野菊花15g,黄芩9g,知母9g,白芷9g,赤芍9g,大力子9g,连翘9g,生甘草9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4.血瘀痰凝
治法:和营化痰散结。
方药:桃仁二陈汤加减。桃仁、制半夏、丹参、象贝母各9g,红花6g,川芎6g,牡蛎30以先煎),吴茱萸15g,银花12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针对面部痤疮,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着不同的良好治疗方案,希望患者们能够谨慎对待,有效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帮助自己恢复。如果你对于痤疮的医治还存在什么疑问,欢迎登录久久健康网,那里有更多关于此类疾病的信息,或许能够为你带来更多的健康保障,助你轻松摆脱疾病,享受健康美观的幸福生活。
上一篇:中医如何看痤疮?有哪些病因呢?
下一篇:人为何长痤疮?四大原因是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