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胃炎的原因有哪些?需要做哪些相关检查?

542人浏览时间:2019-03-25 16:15:06来源:疾病大全

提起胃炎,相信大家都有概念,它隶属于胃病中的一种,一旦发作很是难受,胃一阵痉挛。而且胃炎疾病多发于秋季,在这个繁华的时代,好多患者被胃炎折磨的死去活来,饱受着胃炎的折磨,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那么,对于胃炎的发病因素有哪些呢?需要做哪些相关的检查以确定其病因呢?一起随小编去看看吧。

引发胃炎的因素:

1. 食物原因:如果食用不干净的食物也会带来细菌及其毒素从而导致急性胃炎。常见致病菌为沙门菌、嗜盐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毒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毒素杆菌毒素。进食污染细菌或毒素的食物数小时后即可发生胃炎。

2. 化学原因:一些药物刺激胃粘膜,破坏粘膜屏障。

3. 物理原因: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和饮料,浓茶、咖啡、烈酒、刺激性调味品,以及食用过于粗糙的食物、异物和柿石刺激,都有可能会造成胃黏膜损伤,引起炎性改变。

4. 神经原因:精神、神经功能失调,各种急重症的危急状态,以及机体的变态(过敏)反应均可引起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损害。

5. 机械原因:胃内异物或胃石、胃区放射治疗均可作为外源性刺激,留置胃管、胃内异物、胃柿石、食管裂孔疝可机械性损伤胃黏膜,从而会导致本病。

胃炎要做哪些检查?

【诊断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胃镜检查为首选而可靠的诊断方法。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并可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和病理学检查。内镜下表现充血、水肿、糜烂、新鲜或陈旧出血,有时可见黏膜表面黏液斑或反流的胆汁。Hp感染胃炎时,还可见到胃窦黏膜微小结节形成。

2.X线钡餐造影

胃炎病变多数在黏膜表层,钡餐造影检查难有阳性发现。部分胃窦部炎症者可呈现胃窦部激惹征,黏膜纹理增粗、迂曲、锯齿状,幽门前区呈半收缩状态,可见不规则痉挛收缩。气钡双重造影效果较好。

3.幽门螺杆菌检测

(1)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与培养:切片HE或Warthin-Starry染色,在黏膜层有鱼贯状排列、形态微弯的杆菌;Hp培养需在微氧环境下用特殊培养基进行,3~5天可出结果,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培养困难,多用于实验研究。

(2)尿素酶试验:尿素酶试剂中含有尿素和酚红,Hp产生的酶可分解其中的尿素产生氨,后者使试剂中的pH值上升,从而使酚红由棕黄色变成红色。将活检胃黏膜放入上述试剂(滤纸片)中,如胃黏膜含有Hp则试剂变为红色,此法快速、简单,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达80%以上。

(3)核素标记尿素呼吸试验:让患儿口服一定量放射性核素13C标记的尿素,如果患儿消化道内含有Hp,则Hp产生的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产生C02,由肺呼出。通过测定呼出气体中13C含量即可判断胃内Hp感染程度,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达90%以上,是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

(4)血清学检测Hp抗体:血清学Hp抗体检测,因不能提供细菌当前是否存在的依据,故不用于目前首选的诊断,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筛选。IgM抗体在清除了Hp几个月后仍保持阳性也限制了其诊断意义。

二、诊断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临床表现、胃镜和病理学检查,基本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由于引起小儿腹痛的病因很多,急性发作的腹痛必须注意与外科急腹症如阑尾炎、胃穿孔、胆、胰、肠等腹内脏器的器质性疾病,以及腹型过敏性紫癜相鉴别。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应与肠道寄生虫、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鉴别。

1.肠蛔虫症

常有不固定腹痛、偏食、异食癖、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有时出现全身过敏症状。有时有吐、排蛔虫史,粪便查找虫卵,驱虫治疗有效等可协助诊断,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肠蛔虫症在我国已经明显减少。

2.肠痉挛

婴儿多见,可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腹部无异常体征,排气、排便后可缓解。

3.消化性溃疡

两者均表现为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溃疡腹痛在年长儿表现为有规律性及饥饿痛,甚至有半夜痛的病史;而慢性胃炎腹痛多在餐后并伴有消化不良。胃镜检查与X线钡餐可以鉴别诊断。

引发胃炎的原因很多,所以在确定医治之前,需要到正规的医院检查,以确定其病因,才能更好的用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如果你现在正受胃炎疾病的困扰,那就赶快行动,尽早的发现病因,尽早的治疗,从而实现尽快恢复的可能,让自己持久拥有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