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药物会造成药物性耳聋 有什么防止措施
547人浏览时间:2019-03-20 10:30:43来源:疾病大全
大家对药物有常识性了解的话,知道有哪些药物会造成药物性耳聋呢?什么是药物性耳聋,是指使用某些药物或者是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会引起耳聋。在临床上表现为听觉系统的慢性中毒,以耳聋为主要症状。有些患者会感到头痛,耳鸣,听力下降。那么有哪些药物会导致药物性耳聋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下。
一、哪些药物具有耳毒性?
截止至2008年,便已有18类100多种药物被证实对听力有影响 ,每一类致聋药物机理不尽相同 ,有些药物导致的耳聋是可逆的,有些则可造成听力永久性损害。
1. 抗生素类
① 氨基糖苷类(AmAn):
是治疗假单胞菌、沙门氏菌和肠杆菌严重革兰氏阴性感染最有效的抗生素之一。
在我国 ,由于误用或滥用AmAn致聋位于国内药物致聋的首位 ,是最重要、最常见的药物致聋原因,并逐渐发展成为导致新生儿先天和后天性耳聋以及成人耳聋的各种致聋因素之首。
高达20%多天静脉注射AmAn的患者会发生其诱导的前庭毒性和/或耳蜗毒性。
② 四环素类 :
包括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及半合成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美他环素和米诺环素。有研究表明,四环素类药物产生耳毒性剂量依赖性非常明显。
③ 大环内酯类:
如琥乙红霉素,能产生剂量依赖性的、可逆的双侧听力损害,通常还伴有耳鸣。
④ 糖肽类:
如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具有一定肾、耳毒性 ,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耳鸣、不可逆的听力损害。
⑤ 氟喹诺酮类:
氟喹诺酮类是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人工合成抗菌药,口服或静脉滴注给药均见有耳毒性的报道,经停药后,症状多见缓解或消失。
⑥ β-内酰胺类:
有资料表明氨苄青霉素、氯唑青霉素、苯乙青霉素、苯丙青霉素等青霉素类以及头孢氨苄、头孢唑啉 、头孢拉定等头孢菌素类也具有耳呜或听力减退的不良反应,尤其对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但通常停药后症状即可缓解。
⑦ 其他耳毒性抗生素
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氯霉素 、异烟肼、甲硝唑等在临床应用时都有产生耳毒性症状的报道。
2. 水杨酸盐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如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最常见的耳毒性表现是耳鸣,停药后可消失。该类药物诱发耳毒性的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内耳及第八颅神经的生化、电生理变化 。
3. 细胞毒性药物
如顺铂、卡铂、长春新碱 、氮芥、环磷酰胺 、甲氨蝶呤 、博来霉素等 ,该类药物中顺铂主要损伤耳蜗的外毛细胞,可产生较高发生率的不可逆的耳聋及短暂或持久的耳鸣 ,但顺铂诱发的前庭毒性较为少见。
环磷酰胺可引起持久性耳聋,甲氨蝶呤 、卡铂则具有耳蜗 、前庭毒性,氮芥可引起耳蜗听觉感受器毛细胞的结构破坏 。这些药物所致耳聋部分可恢复。
4. 袢利尿剂
如依他尼酸、呋塞米、呋喃苯胺酸、布美他尼等 , 这类药所造成的听力损伤是双侧对称性,伴耳鸣,短期内停药耳毒性是可逆的。
注意:在肾功能不全或与氨基糖苷抗生素合用时则很容易产生耳毒性,造成永久性耳聋 。这主要是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内耳毛细胞膜接触,增加了内耳毛细胞通透性,而袢利尿剂以较高的浓度进入到细胞内,引起了毛细胞的损伤。
5. 抗疟药
如磷酸氯喹、奎宁、氯喹、羟氯喹、乙胺嘧啶等,其耳毒性以耳鸣和耳聋为主,毒性作用主要在螺旋神经节。短期停药常可恢复,若长期大剂量使用可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6. 抗霉菌药物
如灰黄霉素,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耳鸣、耳聋,停药后症状多可消失 ,致聋机制尚不清楚 。
7. 重金属
如铅、汞、砷、铊、镉等在用于治疗或误用 、误接触时有耳鸣、耳聋发生,严重的可导致包括听力在内的其他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
8. 局部麻醉剂
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可卡因等 ,这类药物可直接经圆窗膜透入内耳而产生毒性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a通道、递质释放过程以及膜表面电荷改变有关 。
9. 其他
如丙二醇、酒精、甲醇等药的溶媒在局部使用时,以及部分抗肝素化制剂(保兰勃林)、铊化物制剂(反应停)、一氧化氮制品、抗抑郁药(丙米嗪)、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口服避孕药、甲醛 、吸收性明胶海绵等在应用中也有听力损害的报道。
二、注意以下原因会更易造成药物性耳聋
1. 遗传易感性
氨基糖苷,首次发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与线粒体 DNA(mtDNA)12S rRNA的1555A>G 突变有关,将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联系,进一步了解遗传原因导致的药物性耳聋。
2. 用药剂量 、时间
包括用药的总量和日剂量。日剂量越大 ,用药时间越长 ,中毒的机会越大 。
3. 耳毒性药物联合使用
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耳毒性药物联合使用 ,发生中毒的机率变高。如庆大霉素和呋塞米、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联合应用。
4. 给药途径
椎管内给药最危险,其次为静脉和肌肉注射。
口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正常情况下吸收率很低 ,但是当肠粘膜发生炎症病变 ,特别是出血和坏死性肠炎时药物的吸收量增大,加之脱水使血药浓度增高,内耳外淋巴液中的药物浓度增加,就可以损伤内耳的毛细胞。
大面积烧伤、胸膜炎、支气管内投药,药物均可从局部吸收而发生中毒。发生中耳炎时局部滴药,药物也可通过圆窗膜及经中耳血管进入内耳发生中毒。
5. 通过胎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耳蜗螺旋器损害,尤其是在最初3个月的妊娠早期更为明显。所以孕妇要慎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6. 年龄因素
有资料表明幼儿、孕妇及老人较常人具有药物耳毒性的高风险性。
7. 肾功能不全者
绝大多数耳毒性药物经肾脏代谢,肾功能不良或在用药过程中肾功能受损,药物的代谢受阻,可因蓄积而致耳毒作用。
三、临床有哪些防治措施?
1. 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其他与人体有关的化学制剂
严格掌握各种致聋药物的适应证 ,除非绝对必需应避免使用 ,剂量必须个体化 ,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如同时应用多聚天门冬氨酸及谷胱甘肽等。
2. 特殊人群慎用
对婴幼儿、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以及原有感音神经性耳聋者应慎用或适当减小剂量 ,对有遗传性耳聋家族史的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3. 随时监测,及时治疗
使用过程中每天应注意患者有无耳胀满感、耳鸣、眩晕、听力下降、平衡失调、手足或口唇麻木等症状,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并采用神经营养药、能量制剂、血管扩张剂、脑代谢促进剂等药物进行对抗治疗。
4. 高危人群、特定人群进行筛查、宣教
如听力残疾人群体、有耳聋家族史 、结核病人或明确为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致聋的家系在用药前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和防聋宣教 ,使耳聋患者的亲属正确应用或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
药物性耳聋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药物中毒性耳聋发生后很少能够完全恢复。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常用治疗方法如下:
耳毒性抗生素使内耳的毛细胞代谢障碍:治疗多采用改善细胞代谢、供给能量和促进细胞氧化还原的药物 ,如ATP、辅酶 A、维生素C、细胞色素C等。此外,还可应用维生素A、维生素B、复方丹参等,在早期可挽救一部分变性的毛细胞,使其恢复活性;有条件的可用高压氧治疗;耳毒性药物拮抗药和保护剂还尚未用于临床,证据不充分。
大家看过这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一些会导致耳聋的药物,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会用这些药。比如一些抗生素类、抗炎类药物、抗利尿药,局部麻醉剂等等这些药,都是会导致耳聋。有哪些药物会导致药物性耳聋呢?大家在用药时,注意用药的时间和剂量,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代谢受阻也会导致耳毒性。如何进行防治治疗,小编也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注意平时如何正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