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六方面全面认识大肠息肉 做到科学防治
456人浏览时间:2019-05-29 19:04:29来源:大肠息肉
很多人对于临床疾病类型不是很了解,出现后无法实现科学性的针对防治,久而久之造成病情的加重, 严重危害患者自身健康。特别是对于患有大肠息肉的人来说,更是要做好该疾病的全面认识,这样才能 更有利的保障个人健康。而正确认识大肠息肉,需要从六个不同的方面入手,只有认真仔细了解这些后 ,才能做到科学性的防治,最大程度的保障健康。
什么是大肠息肉?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 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 空,呈桥样。
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 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肠息肉会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 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
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 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 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 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大肠息肉恶变需要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据Morson在1976年发表的腺瘤到癌发展理论认为, 这个时间约为10年。但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
另外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 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肠镜能否辨明息肉的性质?
内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 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 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
当然,内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做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 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发现大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前面已经提到,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之前,一切诊断 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 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 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 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发现肠息肉应将其切除。
切除大肠息肉一定要开刀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大部分结肠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开刀。近几十年,随着纤维内镜、特别是电 子内镜的问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内镜下治疗技术发展得最快,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是很成熟 的一种治疗方法。其适应证有:
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径小于2cm无蒂息肉和腺瘤;
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数目较少。
可以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 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 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通过本文介绍的这几点,就能很好的做到全面认识了解大肠息肉,从而结合自身的病症选择最佳的方式 ,帮助自己更好的恢复,实现健康。当然,除了常规的治疗外,相关的预防护理不能少,而正确预防肠 息肉的秘诀十分简单,就是常吃碱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废物的累积,因为酸化的体液环境,是正常细胞突 变的肥沃土壤,调整体液酸碱平衡,是预防细胞增生和突变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大肠息肉怎么应对?要不要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