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不分老小 发现疝气早治疗

484人浏览时间:2019-05-16 19:30:39来源:疝气

任何人都是一样,如果有疾病的症状的话,就要及时的去治疗,只有早点治疗才能更好的缓解病情,对于患者的健康也是十分有利的。最近有一明医生就说出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用自己的医术挽救了两个生命。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看看,疝气的真实病例,从患者的身上找到更多治疗的方法,让患者的健康得到最好的保证。

疝气病例:

仅隔一天,外科主任接收了两名患者,一位84岁的老大爷,一位1岁多的幼儿,竟然两者都是同一种病。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天,快下班了,还在多功能厅开多学科病例讨论会的田延锋主任,接到下级医生打来的急促电话:“主任,病房收住一位80多岁‘嵌顿疝’老大爷,估计需急诊手术!”。

原来,患者姓张,已84岁高龄。4年前张大爷曾在医大一院腺体疝外科行“右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近1年其用力排便时发现左腹股沟区又突出一“鸡蛋”大小包块,卧床休息时可缩小或消失,站立行走或活动时又突出。

有了右侧发病经验的张大爷意识到左侧又得了“疝气”,怎么办?再去手术?张大爷犹豫了。心想:自己岁数越来越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又有高血压、心脏病,排尿还不痛快,而这个疝气除了突出时有点坠痛不适外,没啥大碍,就这么呆着吧。于是,张大爷怕孩子们知道了劝其手术,就没吭声。

可就在住院前一天,张大爷咳嗽后发现左腹股沟区突出一“拳头”大小包块并进入阴囊,伴疼痛,用手按及卧床均不能缩小。这是咋回事?观察观察吧,也许时间长了就会象平时那样包块会逐渐消失。但随着时间推移,包块不仅越来越胀大,且疼痛加重,还出现了腹胀及腹痛,也不排气排便了。张大爷意识到病情加重了,这才急忙给儿子打电话。儿子见状不敢怠慢,马上把老爷子送到医大一院。

田主任看过病人,认为“左侧腹股沟疝嵌顿并结肠梗阻”诊断明确,无手法复位指证,需急诊手术,否则嵌顿结肠坏死、穿孔,粪便进入腹腔,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在尽快完善必要的术前检查和准备后,由田主任和李芳副主任等在麻醉手术科的密切配合下为张大爷实施了急诊手术:术中见嵌顿肠管为“乙状结肠”,明显扩张、增粗,局部发紫,周围渗液。迅速解除嵌顿,见肠管颜色恢复,遂送回腹腔,关闭疝囊,又在反复冲洗术区干净的情况下,为其实施了“人工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

没想到,就在张大爷住院后的第二天晚上,做了一天手术并到省电台完成乳腺科普节目后在家休息的田主任再次接到科里打来的电话:“主任,又收住一“嵌顿疝”幼儿,需急诊手术!”。

原来,收住的幼儿1岁多,出生后几个月被家人发现其右侧腹股沟区突出一“可复性”包块,到医院就诊,考虑为“疝气”,建议先观察,若不能自愈,1岁后手术。近1岁时不仅没有自愈,还出现了一次“嵌顿”,但因觉着孩子小,不愿让其受罪,便让医生为其实施了手法复位。没想到,这次孩子哭闹时又“嵌顿”了,并出现了呕吐。

主任迅速来院看过,考虑“右腹股沟斜疝嵌顿并小肠梗阻”,与幼儿家属沟通后,很快与吴振宇主治医师为其实施了急诊手术:术中见嵌顿小肠扩张,肠壁水肿,部分呈暗红色,周围渗液。马上解除嵌顿,肠管血运恢复,遂将其还纳至腹腔,行“疝囊高位结扎术”。

两位病人术后均无并发症,已痊愈出院。

什么是疝气?

腹股沟疝,即大家常说的“疝气”,为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腹股沟区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孔隙、薄弱点或缺损突向腹壁外所致,是普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小儿疝为先天性,1岁之内有自愈可能,可暂观察;1岁以后建议手术,越早越好,目前首选“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创伤小,恢复快。成人疝多为继发性,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越来越高,手术是唯一可治愈的方法,目前大多采用“人工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痛苦轻,复发率低。

因此,对于1岁以上的小儿腹股沟疝和成人腹股沟疝一旦确诊,只要无手术禁忌,均建议择期手术。否则,疝病长期存在,不仅会影响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功能,而且一旦“嵌顿”,即突出的腹腔内脏或组织被“卡脖”,一般均需急诊手术,致麻醉、手术风险明显增加;若不能及时解除,则易引起“肠梗阻、肠坏死”,甚至“感染中毒性休克”,后果严重!

听了上面积介绍的病例,通过具体的知识分析,我们对于疝气有了全新的了解,疾病的发生也不是大家愿意的,为了你健康和幸福的生活,我们在平时应该仔细的观察身体,发现了异样的情况就要及时的就医,这样对于患者的治疗有好处,治疗疝气,关键是要及时,拖延对于患者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