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认识中耳炎 做出科学鉴别诊断

485人浏览时间:2019-04-20 17:17:53来源:中耳炎

对于中耳炎很多人都有不足的认识,认为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其实这种认知并不正确,要知道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这些才是中耳炎的正确概念,再结合科学的鉴别诊断方法,才能有效的确定是中耳炎。

中耳炎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只要有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

沈阳民生耳鼻喉医院的专家解释称,耳道“出水、流脓”,原因有很多。除中耳炎外,不少耳科疾病也有“出水”症状。比如外耳道炎,有时可表现为耳道“出水”,伴细菌感染时,会有流脓。其与中耳炎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鼓膜完整,无穿孔。此外,外耳道毛囊疖肿破溃、外耳道肿瘤继发细菌感染时,也可有流脓的表现。

误区二:没有耳痛、耳道流脓,就不是中耳炎

专家解释称,并非所有中耳炎都有耳痛和耳道流脓。中耳炎包括急性、慢性细菌性(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等类型。耳道溢脓,急性期有耳痛是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无耳道流脓症状,也较少出现耳痛,可仅有耳闷、听力下降等问题。部分胆脂瘤型中耳炎也可无耳道流脓症状。

由于分泌性中耳炎症状轻微,一般不出现耳痛和化脓,故易被漏诊、误诊。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期,因为儿童的咽鼓管较平直,鼻咽腔较小,鼻炎、鼻窦炎较多见,当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咽鼓管黏膜容易水肿,继发咽鼓管阻塞,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同时,由于儿童一般不会主诉症状,故更易延误治疗。

误区三:预防中耳炎,只要耳道防水就可以了

专家表示,预防耳道进水仅对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者有一定效果,对其他类型的中耳炎效果甚微。比如,分泌性中耳炎和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由于其发生与连通鼻子和耳朵的结构,咽鼓管的阻塞有关,故一切易导致咽鼓管阻塞的疾病均需防治,如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腔肿瘤、儿童增殖体肥大等。

另外,感冒鼻塞时尽量不要频繁、用力回吸鼻涕,气压急剧变化(如飞机下降时)时向耳内鼓气、嚼口香糖等,对预防中耳炎的发生会有帮助。

误区四:中耳炎屡治屡发,无法根治

沈阳民生耳鼻喉医院的专家解释称,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清除炎性病灶,鼓膜未修复导致中耳鼓室进水、继发炎症。随着耳科显微技术的发展,部分中耳炎,如慢性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中耳炎的鉴别诊断:

中耳炎是引起鼓室硬化比较常见也是较多见的病因。主要表现为鼓膜的增厚,内陷。鼓室或乳突窦及乳突气房内的充填软组织密度影,乳突气房含气减少或消失,鼓室及乳突内可以出现积液征象,听小骨破坏甚至消失,少部分的患者可能会有乳突及鼓室壁的骨质破坏,但不会出现钙化。

1、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和粘连性的中耳炎都是中耳炎迁延过久,导致的持续时间较长性、非活动性的不可逆性的病变。其中以机化粘连为主要的,称为粘连性中耳炎,而以透明样变性、钙化为主甚至出现骨化者,称为鼓室硬化。两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及病史极为相似。

2、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的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的疾病,中耳积液可以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也可以为粘液。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

中耳炎认识有误区,一定要做出科学的诊断,这样才能确定所患疾病是不是中耳炎,如果是就要积极面对,结合自身的实际病症,选择最有效的医治方法,帮助缓解病情,实现健康恢复。如果你对中耳炎还有其他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欢迎登录久久健康网,那里有更多关于此类疾病的信息,或许能够为你提供更多的健康保障,消除疾病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