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胃肠疾病 一定要注意着五条养生原则

498人浏览时间:2021-04-08 14:19:36来源:哈尔滨胃肠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平时忙于工作和繁杂的生活,往往忽略了自己肠胃,久而久之容易患上胃肠疾病。人们一旦患上胃肠疾病,给身体带来的伤害还是很大的,那么患有胃肠疾病的人群应该如何养生保健呢,别着急哈尔滨胃肠医院为你解忧。

  说起养生,中国中医医学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中医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胃肠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防治胃肠病、保养脾胃应遵守“素为主,八成饱,勿刺激,勤运动,莫忧愁”五大原则。

  患有胃肠疾病,一定要勤运动。勤运动,即经常适度的运动锻炼。中医认为,运动有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的作用,由此可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养生目的。现代研究表明,运动对人体是一种生理刺激,可使各组织器官发生适应性变化,并逐渐增强其功能,因此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运动可加强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和脂肪代谢,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传导排泄,长期运动能使固定肝、胃、脾、肠等内脏器官的韧带得到加强。因此,运动锻炼能预防或改善胃食管反流症、消化不良、大便秘结、胃肠下垂、脂肪肝、溃疡病等疾病。

  患有胃肠疾病,一定不要忧愁,保持好心情。莫忧愁,即注意怡养精神、调摄情志,避免或减少忧愁、思虑、恼怒对脾胃的影响。中医学早就认识到,脾胃、胃肠病的发生发展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如忧愁、思虑过度,可致肺气郁、脾气结,久之肝气也会郁滞,横逆乘犯脾胃,则会导致胃肠疾病;恼怒伤肝,致使肝气上冲,可致脾胃升降失调,引起胃肠疾病。为防治胃肠、脾胃病,保养脾胃,人们应高度重视精神情志调摄,避免或减少不良情绪对脾胃、胃肠的影响。

  患有胃肠疾病,在饮食方面要以素为主。为防治胃肠病,保护脾胃,人们的日常饮食应以素食为主。素为主,不是“素食主义者”,尤其不是“严格素食主义者”,应是减少肉食,保证蔬果,增加豆制品与奶制品。如此,才能既保证食物搭配合理,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同时也有预防胃肠病,促进胃肠病康复的作用。

  患有胃肠疾病,一定要坚持八成饱。八成饱,应参考个人的食量灵活对待。由于每个人的食量多少不定,因此应根据自己的食量,结合年龄、学习工作、运动活动等情况,在保证人体必需的营养基础上酌情调节食量。八成饱,不仅要注意数量,更要注意能量,同时还要注意以不损伤脾胃为度。

  患有胃肠疾病,一定不要食用刺激和辛辣食物。戒烟限酒或戒烟禁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充血、水肿或是功能紊乱。所以,胃肠功能弱者要戒烟、限酒,甚至要戒烟、禁酒。避免机械和化学性刺激过强的食物前者如粗粮、芹菜、韭菜、雪菜、竹笋及干果类等,若食之不当,可损伤胃肠黏膜,引起胃肠炎或胃肠出血。后者像喝浓茶、浓咖啡、浓肉汤,大量饮用烈性酒等,可刺激食管和胃肠道黏膜,使其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引起食管炎、胃炎、溃疡病、慢性肠炎等。因此,胃肠病尤其是溃疡病患者,要尽量避免刺激性过强的食物。少吃腌制、辛辣食物如咸菜、腌肉、腌鱼、熏肉、熏鱼、腊肉、香肠等所含亚硝胺类化合物是食管癌、胃癌以及大肠癌的致病因素之一。像麻辣烫、火锅、烧烤、煎炸食物性多温热,容易助热生火,导致胃肠燥热、胃阴虚损,出现胃痛、便秘等病证。而煎炸食物因油脂较多,还会引起消化不良。所以应少吃或不吃腌制、熏烤食品以及辛辣、烧烤、煎炸食物。

  总的来说,胃肠疾病的发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过大、过于劳累、药物毒副作用等等。在此烟台胃肠医院提醒您:大家在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预防和治疗胃肠病,应树立“处处防”的观念,大事小情,都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