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脂瘤型中耳炎?有何病因和症状?

530人浏览时间:2019-04-16 11:24:49来源:中耳炎

对于中耳炎的类型,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出现时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判断,往往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那么,在众多的中耳炎类型中,胆脂瘤型中耳炎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它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有哪些临床表现呢?针对这一点,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详细分析介绍,有兴趣的话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概念:

胆脂瘤型中耳炎在2012年中华医学会的《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中更改为中耳胆脂瘤。以前曾经认为胆脂瘤型中耳炎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最重的类型,但实际上本病为鳞状上皮组织在中耳、乳突内的生长,其生成机制、病理及转归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同。

所谓胆脂瘤,就是脱落上皮的堆集,越聚越大,不断地向四周扩张,从而造成邻近的骨质破坏,有可能造成周围器官的并发症。因此本病的治疗是一经诊断应建议手术,且手术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出高听力及不流脓,而是预防并发症。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病因:

1.内陷袋学说

由于咽鼓管功能不良和中耳炎遗留的黏膜水肿、肉芽、粘连等病变,中耳长期处于负压状态,导致中耳膨胀不全。受上鼓室长期高负压的影响,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向内凹陷,局部逐渐形成内陷囊袋,内陷囊袋不断加深,囊内角化上皮增生,上皮屑出现堆积,排出受阻,囊袋不断膨胀扩大,周围骨质遭到破坏,终于形成胆脂瘤。

2.上皮移行学说

鼓膜大穿孔或后方边缘性穿孔,鼓沟骨质裸露,外耳道皮肤越过骨面向鼓室内生长,深达上鼓室或鼓窦区,其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质堆积于该处而不能自洁,逐渐堆积,聚集成团,形成胆脂瘤。

3.基底细胞层过度增生学说

鼓膜松弛部的上皮细胞通过增殖形成上皮小柱,破坏基底膜,而伸入上皮下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胆脂瘤。

4.化生理论

鳞状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黏膜上皮被角化性鳞状上皮所取代,但脱落的角化物质一般不堆积。如化生的角化性鳞状上皮伸入鼓窦或鼓室,脱落的焦化物质发生堆积,可形成胆脂瘤。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临床表现:

1.可无症状

不伴感染的胆脂瘤早期可无症状。

2.耳流脓

不伴感染的中耳胆脂瘤可无耳溢液。伴化脓性中耳炎者可有耳流脓,且持续不停,脓量多少不等,脓液常有特殊恶臭,伴有肉芽者,脓内可带血。

3.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可能是不伴感染的胆脂瘤的唯一主诉,早期多为传导性聋,程度轻重不等。上鼓室内小胆脂瘤,听力可基本正常。即使听骨部分遭到破坏,但因胆脂瘤可作为听骨间的传声桥梁,听力损失也可不甚严重。病变累及耳蜗时,耳聋呈混合性。严重者可为全聋。

4.耳鸣

多因耳蜗受累之故。

通过本文的详细叙述,相信大家对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基本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那就结合自身的实际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以确定其类型,从而有针对性的医治,以确保自身健康,享受美好生活。除了这些,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在生活中还要做好相关护理,从而达到全面保障个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