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用药要警惕 避免陷入这几大误区
470人浏览时间:2019-01-03 10:42:14来源: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必须结合药物对病情加以控制,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治疗很关键。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影响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病之一。药物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之一。而现实是,我国半数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得到有效和规范治疗,仅有1/3的患者血糖控制基本达标,糖尿病知识普及仍然不够,公众对于疾病认知、用药中仍有不少误区。下面小编就来讲解一下。
误区一、二甲双胍伤肝伤肾
专家指出,二甲双胍已经有60多年的应用历史,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药物,并不伤肝肾。而且有非常好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它可以减少肥胖人群的心脑血管大血管事件的发生。
误区二、用胰岛素就不用口服药
专家介绍,有8种因素导致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不足只是其中的一种,其他还有胰岛素抵抗、肝脏糖原分泌过多、脂肪分解过剩、肾脏对糖回吸收增加、肌肉组织储糖能力下降、胃肠道糖的吸收分解速度加快、中枢神经对饱食敏感度下降。有时即使用了胰岛素,还是应该联合应用口服药物,当然具体用药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误区三、用降糖药就可以放心大吃了
专家指出,服用降糖药物须以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为前提。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专家同样指出,服降糖药物后还是要注意饮食控制。药物是帮助糖代谢,吃了药也敌不过一顿“饕餮大餐”。
误区四、忽视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有些患者平时很少监测血糖,治疗用药全凭自我感觉。症状明显时就吃药或增加药量,没有症状时就减药或停药。对此专家指出,血糖监测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病情,指导临床用药并预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误区五、用胰岛素会成瘾
有些患者认为胰岛素是激素,担心有成瘾性问题。专家指出,事实上,胰岛素是一种生理性的降糖激素,不存在成瘾性的问题。糖尿病目前还无法治愈,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和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服用胰岛素,这是疾病特点所决定,并非是成瘾。
误区六、药物用的多就到晚期了
糖尿病患者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有患者认为联合用药的种类多了,便是到了糖尿病晚期。专家说,其实不是这样的,患者需要联合几种药物,是根据患者自身血糖特点,结合药物相互作用等其他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定的,并不一定是用药多了就进入糖尿病晚期了。
误区七、别人用着好的药拿来用
专家提醒,同样是血糖高,但不同患者而言原因不同,有的患者是吃的多引起的,那么控制饮食就会有所改善;有的是β细胞功能差引起,那么就需要加胰岛素。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用药切忌跟风,别人用着好的药未必就适合自己。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不一样,在选择药物时,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掌握好适应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医嘱用药。
误区八、迷信中药,轻信偏方
糖尿病患者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专家指出,不可否认,中药在改善症状方面有优势,但降糖效果而言西药更确切。专家提醒,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成药应辨病、辨证使用,不要轻信偏方和验方。由于其剂型以及剂量比较固定,如辨病、辨证错误可引发诸多副作用,临床使用应当充分考虑个体的情况,结合病情,合理对症地选择。对个别中药过敏者应当禁用。
误区九、一味追求贵药、新药
有些患者认为老药和便宜药肯定毒副作用也大。其实不然,糖尿病治疗用药因人而异,须遵从个体化选药原则,没有必要一味追求新药、贵药。比如降糖老药二甲双胍就很便宜,但它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而且还可改善脂肪肝,降低体重、血压及调节血脂,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
由于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每位糖友的处方可能不尽相同,因此服药时间因人而异,具体应咨询医生。
清晨空腹时
胰岛素增敏剂,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能增加组织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地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让葡萄糖尽快被细胞利用,使血糖下降。
其降糖作用可以维持24小时,每日仅需服药一次。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空腹情况下,口服后30分钟开始起效,两小时后达到血药峰浓度,而进食将会使血药峰浓度时间推迟3~4小时,因此这类药一般适宜在清晨空腹时服用。
餐前半小时
磺脲类降糖药,包括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这类降糖药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发挥作用。
大多数磺脲类降糖药起效时间需要半小时,而降糖作用的高峰一般在服药后2~3小时出现。
也就是说,服完降糖药后要过半小时左右,药物才开始发挥降糖作用,而在服药后2~3小时药物作用最强。
因此,在餐前30分钟服用磺脲类降糖药。
餐前5~20分钟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其作用前提是必须有葡萄糖存在,故仅在进餐时起效才能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
同样是胰岛素促泌剂,但由于此类药物比磺脲类药物起效快,因此应在进餐前5~20分钟口服。如果不按时服用,可能会引起低血糖。
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需要与第一口饭同服,并且嚼服,这样能延迟和减少小肠内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使餐后血糖水平下降。
此药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效果最佳,且膳食中必须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面粉等)时才能发挥效果。
如果在餐后或饭前服用,则起不到降糖效果。
进餐之后
由于二甲双胍类药口服后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因此应在饭后服用。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要管理好自己的饮食,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多吃粗粮,粗粮中含有的丰富的膳食纤维,能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而且,粗粮中的膳食纤维还能促进肠胃蠕动,改善便秘,使体内的有毒物质更快排出,所以平时可以多吃。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处方可能都不尽相同,因此服药时间也应因人而异。除此之外,患者平时还要学会调节心情,释放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