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怎样自我监测 常见误区要清楚

495人浏览时间:2019-03-18 16:31:38来源: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日常在家,可以自我监测血糖,这样方便观察病情的变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自我监测血糖,可以有效控制血糖的波动。通过了解自己的病程,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样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自我介绍也会有误区,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糖尿病自我监测的常见误区分析。

1:糖尿病自我监测不能凭感觉,感觉自己身体挺好,就不去医院测血糖。化验指标才可以更好的监测患者血糖情况,当然有些患者自己在家里也可以测血糖,这样更方便,也是自我管理血糖的重要手段。糖尿病患者并不是指测血糖就可以了,还要及时了解血压情况,因为糖尿病患者很容易血压升高,进而对心血管、心脏造成损害。

2:不定期测糖化血化蛋白也是糖尿病自我监测的的常见误区之一。糖尿病患者除了要经常观测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酮、尿微量蛋白、尿糖的监测也很重要。当然,这些检测项目需要到医院去做,糖化血化蛋白可以稳定地反映处近两三个月以来的血糖平均水平,从而反映出体内葡萄糖代谢的具体情况,通过这样的化验结果,医生可以有效判断用药方案是否有效。

3:糖尿病患者怎样自我监测?家用血糖仪虽然很方便,但是测的只是毛细血糖,这种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就是非专业性人员,一定要首先学会如何操作,从而避免不当导致的检测结果不正确。当患者的血糖值过高甚至(家用)血糖仪不能读数时,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取静脉血进行检测,必要的时候还要查酮体,通过查询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监测早起空腹血糖

代表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情况,及头一天晚间用药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晨。

空腹血糖间接反映在没有应激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机体自身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空腹血糖还可体现降糖药的远期疗效,对于长期使用降糖药的患者来说,空腹血糖的良好控制有重要意义。这里所说的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2小时后的血糖,即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午餐和晚餐前的“空腹”则不在此列。

测空腹血糖最好在6:00到8:00取血,采血前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

监测午餐、晚餐前血糖

可指导患者调整要摄入食物的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的量。

监测三餐后血糖

代表进食刺激后胰岛素的分泌情况,以及药物与饮食治疗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怎样自我监测?对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餐后两小时血糖有时比监测空腹血糖更重要,因为这类患者空腹血糖可能并不高,但由于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而出现餐后高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还可以反映控制饮食和服药后的综合治疗效果,便于指导饮食和药物治疗。应注意,测餐后两小时血糖应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到满两小时为止,有些人吃完饭后才开始计时,其结果就有了明显的差别。

防止出现夜间低血糖或清晨空腹高血糖。

如出现空腹高血糖的情况,应监测夜间的血糖。

另外,在下列特殊情况下要加强血糖监测,以更好地了解自身情况:

1.经常血糖过高或过低;

2.怀孕或计划生育的女性;

3.患病期间;

4.日常生活有所改变,如旅行、运动、饮食习惯的改变等;

5.当医务人员调整药物的时候。

总之,血糖自我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达到治疗目标的关键,原则上强化治疗时每天要多测几个点的血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一般治疗情况下只要定期监测空腹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即可指导治疗。

糖尿病患者怎样自我监测?方法不对一切都等于白做了,所有患者平时要掌握住正确的测量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检测频率和时间。如果血糖控制比较稳定,血糖的监测间隔时间可以稍长一些,如果血糖检测值不稳定,就要增加检测频率,通过调节饮食,适量运动,让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通过正确的方式坚持自我检测血糖,有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