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感冒

感冒喝粥的好处!

时间 : 2016-05-31 10:32:37 来源:好大夫在线

[摘要]

虽已立秋且气温稍有转低,但不少广州市民仍然感受炎热疲惫,上呼吸道疾病不时冒出来。“与盛夏相同,如今换季时间的热伤风、伤风伤风人群仍然非常多。

虽已立秋且气温稍有转低,但不少广州市民仍然感受炎热疲惫,上呼吸道疾病不时冒出来。“与盛夏相同,如今换季时间的热伤风、伤风伤风人群仍然非常多。

感冒喝粥的好处!src="http://images.qm120.com/2014-6-3/140603102615290986.jpg">

专家表明,伤风时间不想吃东西很正常,但怂恿这种行动会延迟病程、不利身体恢复,所以主张伤风初期多饮水、喝粥,后期多喝汤,既能弥补液体和养分,又可避免味同嚼蜡地硬塞米饭等主食。

多喝热粥助人体发汗

专家介绍,患上伤风后,正确地调理饮食是一条很重要的恢复原则,饮食应以清淡为榜首要则,忌辛辣油腻之食物。初期宜多饮水,饮食以粥、面食为主,但有必要坚持足够的饮食摄取量,坚持一日三餐,准时进食。恢复期则可以多喝汤水弥补养分。

“伤风时主张多喝热粥,由于喝粥有助人体发汗、散热、祛风寒,可以有用推进伤风的治好。一同,大多数人在伤风后会食欲变差、没有食欲且肠胃消化系统处于欠佳状况,而喝粥可以推进肠胃的吸收。此外,有些药对肠胃的影响比较大,喝粥可以起到保护胃黏膜的效果。”

黄启辉表明,假如患者有风寒伤风表现,如发热、怕冷、打寒战、无汗、周身酸痛、鼻塞等,则引荐在白粥中放入一些生姜一同熬。

“生姜性温,是抵挡发烧、打喷嚏、咳痰等表现的有用‘武器’,有祛痰、祛寒、补气、平喘效果,只需稍放入几片熬粥即可。”

假如患者表现出风热伤风表现,如发热、咽部肿胀、鼻塞、口渴、粪便枯燥等,则主张白粥中参加少量桑叶、葛根、薄荷等清凉润泽药物,可以将以上材料洗净切碎然后煎煮成汁,再与白粥一同煮沸食用。

喝汤助身体弥补养分

“民间有种传言说,伤风大概少喝汤,不然更难好。其实精确的说法应是伤风时间肠胃适合偏清淡类的饮食,假如浓汤过分油腻能够影响消化。”

黄启辉表明,中医视点以为,在伤风后期宜用健脾开胃之品煲汤,如党参、淮山、大枣、太子参、黑木耳、银耳等,有助患者身体弥补养分。“温汤下肚,伤风祛除。”专家笑言。他还向市民引荐了三款简易家常食疗汤方:

西洋参麦冬鸡汤:

鸡肉100克,西洋参10克,麦冬15克。先将西洋参切片,麦冬与鸡肉一同放进炖盅内,加清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3小时,调味,饮汤食肉。专家以为西洋参鸡汤大补元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驱除病毒的效果。

黑木耳枸杞乌鸡汤:

鸡肉100克,枸杞30颗,黑木耳15克。先将黑木耳水发,生姜切片,枸杞与鸡肉一同放进炖盅内,加清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3小时,调味,饮汤食肉。专家以为黑木耳枸杞乌鸡汤能清肠解毒、补益脾胃。

银耳大枣汤:

银耳15克,大枣10枚,枸杞30颗,冰糖30克。先将银耳水发,大枣去核,枸杞过水洗净,冰糖加水同炖至黏稠状时即可服用。专家以为银耳大枣汤可健脾润肺。

专家提示

重复伤风者可服黄芪党参增强体质

专家提示说,假如患者重复呈现伤风表现,大概导致注重。“有的人每个月要伤风几次,这归于亚健康状况的一种表现。中医以为重复伤风者多为气虚体质,因肺气衰弱或肺脾气虚,表卫失固,抵挡外邪侵犯的才干减弱所造成的。”

专家提示说,伤风人群大多抵抗力较弱,若想改进还需从长计议、加强锻炼。“如在室外遇风易感染风寒则应先从室内运动项目开端。别的,自身有哮喘、慢性气管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也都是伤风高发人群,这些患者应留意坚持病况安稳,才干提高抵抗力,避免伤风上身。一同,伤风自身也能够反过来加剧其他疾病,所以应将这些患者归入要点防护人群。”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感冒常识 饮食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感冒喝粥的好处!”相似的文章

更多>>

感冒疾病

1、血象:病毒性感染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2、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测定:视需要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和病毒分...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