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表明,病毒性腹泻发病后7~10天血清胃泌素值明显高于健康儿童。而肠套叠病例中血清胃泌素值也明显高于正常婴儿[4]。而胃泌素对小肠蠕动功能是增强的,对回盲部括约肌是抑制收缩使其舒张的。小肠蠕动剧烈,回盲部又松弛,小肠就很容易被推入结肠,形成回―结型肠套叠。
从临床资料分析,发现肠套叠的患儿中72%是体质好、体型比较胖的婴幼儿。胃泌素的中远期效应是使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营养状况改善,因而胃泌素分泌高的婴幼儿比较肥胖结实。而高血清胃泌素值是诱发肠套叠的因素,所以可以认为婴儿肥胖是肠套叠的好发因素之一。
临床上还发现肠套叠患儿中有61%是由人工喂养。我们推断婴儿进食牛奶是肠套叠的好发因素之一。因为人乳含的乳糖多,而牛奶含的蛋白质成分高,高于母乳的3~4倍。从胃泌素分泌调节因素来看,食物中蛋白质所含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是胃泌素特异性最强的刺激物[4],所以牛乳比人乳更能增加胃泌素的释放,并且牛乳中所含酪蛋白比较多,在胃内容易结成较大的乳凝块[5],不易消化吸收,可以造成婴儿腹泻。而婴儿的胃泌素分泌多和经常有腹泻都是造成肠蠕动亢进的因素,也是肠套叠的易发因素。
继发性肠套叠一般认为是肠
息肉、肠肿瘤或美克尔憩室内翻形成肠腔内肿物时,病变肠段肠壁增厚,重量较大,肠环形肌收缩时不易舒张,病变近端肠管的蠕动波就将肿物连同其附着的肠壁作为肠套叠的起始点推向远端肠腔内,从而形成肠套叠,所以可以反复发生肠套叠。纤维索带压迫肠管也是因为被压迫肠管不能充分松弛,肠腔相对于正常肠管要细小,容易作为起始点形成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如果出现
阵发性腹痛、哭闹、腹块、呕吐、果酱样血便4大症状体征,确定诊断不困难。但果酱样血便有时出现得比较晚,
腹部肿块在患儿哭闹时不易扪及,有些小儿不表现为阵发性哭吵,只是有阵发性烦躁和面色苍白。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生就必须仔细检查,综合分析。在具备以上易发因素的患儿中,一旦出现1~2个典型症状,我们就要警惕肠套叠的发生,做进一步的辅助检查。
B型超声波检查是肠套叠最方便且无创伤而且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检查,目前国内普遍认同诊断符合率达到80%~90%。B超的典型声像是高低回声相间的包块,纵向呈“套间形”、“腊肠型”,横向呈“同心圆”或“靶环征”[6],如果B超显示包块大而回声强且内部血流减少,应考虑坏死性肠套叠,不能强求灌肠复位而及时手术复位。
X线检查和结肠造影一直是诊断肠套叠的金标准。因为除小肠套叠以外,所有肠套叠均可以通过结肠造影明确诊断,且可以通过灌肠使早期病例大部分复位。以往用空气灌肠复位。1993年以来我院均采用碘水灌肠复位。我们认为水压灌肠更优于气压灌肠。因为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一旦气体压力超过病变肠管壁可耐受的压力,就可以产生爆炸性穿孔,迅速造成高压气腹,出现病情危象。而碘水灌肠复位,影像清晰。可以清楚地观察肠套叠脱套的整个过程,可以了解肠管的扩张程度和弹性。在套头停滞不退时,我们可以维持压力,待痉挛肠管一个峰波过后,套头可能再次后退,不用持续加压,避免发生
肠穿孔。在本组310例灌肠复位的病例中,无一例发生肠穿孔。并且在水压灌肠时,不会发生爆炸性肠穿孔。肠穿孔后,液体会比较有序地流入肠腔,只要我们立即发现,及时撤压,腹腔污染可以减少到比较小。
【参考文献】
1祝俊巨.肠套叠诊断的简化及其治疗的选择.浙江创伤外科,2003,10:339.
2王慧贞,李正,吴志敏,等.小儿急性肠套叠与
腺病毒感染.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8,9:156.
3步星耀,金百祥,沈兆忠,等.小儿肠套叠与肠道病毒感染.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346-347.
4金先庆,陈文龙,雷培云,等.小儿肠套叠血清胃泌素的测定观察.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0,11:327-328.
5国家卫生部妇幼司.母乳喂养培训教材,1992,16-17.
6李继红.168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分析.医师进修杂志,2005,10:48-49.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