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6 18:31:03 来源:www.daifumd.com
[摘要]目的:探讨了58例放射性肺炎患者的护理。方法:采取放疗前的个体评估,心理护理以及有关的预防措施,放疗后出现的放射性肺炎的治疗,药物护理,对症护理,饮食护理,经过这一系列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放射性肺炎护理
放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疗的常见并发症[1]。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表现放疗中或放疗后1-3月出现低热、刺激性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不早期发现,早期用药物控制和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对于损伤较重的患者,其病情将会加重和发展,甚至并发呼吸心力衰竭死亡。因此我科自1997年10月至2002年8月对58例放射性肺炎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
本组患者共58例,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25-70岁,肺癌24例,纵隔淋巴瘤5例,乳腺癌13例,食管癌16例。照射剂量50-60GY。
2.治疗与护理
2.1治疗:大剂量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早期应用激素,保护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对症营养支持治疗。
2.2护理措施
2.2.1放疗前护理
2.2.1.1放射性肺炎以预防为主,放疗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完善各项检查,制定周密的合理的放疗计划,避免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2.2.1.2个体差异:对于老人,儿童,一般情况差,合并糖尿病和/或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易发生放射性肺炎,应密切观察病情,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痰液、呼吸状况及肺部体征。急性期积极治疗,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2.1.3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病情,告之放疗的注意事项和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有关放射性肺炎早期出现症状,同时劝慰患者不要担心。
2.2.2放疗后的护理
2.2.2.1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于放疗中或放疗后1-3月出现,急性期应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由于放射性肺损伤常伴有继发性感染,及时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则可控制肺部炎症反应,但应注意现配现用,并注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2.2.2.2应用激素的观察与护理:使用皮质激素可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增加炎症渗出的吸收,在使用时应注意有无用药后的反应,如面色潮红、胃部不适、大便颜色改变、皮肤痤疮等症状,并及时进行处理。
2.2.2.3发热的护理:发热为放射性肺炎患者的主要症状,按发热症状处理,做好降温后保暖。
2.2.2.4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痰多粘稠时,可用沐舒坦等化痰药物,或者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同时给予叩背,并教会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以使痰液顺利排出,必要时给予吸痰,并注意痰液的颜色及性质。对于有刺激性干咳的患者,可给予止咳剂,夜间应加强巡视,如发现有此类干咳的患者,还应及时给予患者饮一些热水,可减轻咽喉部的刺激而缓解咳嗽,促进睡眠。
2.2.2.5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清淡饮食;禁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使因放疗所致肿瘤细胞大量破裂死亡而释放的毒素排出体外,减轻全身的放疗反应。
2.2.3健康宣教
2.2.3.1放射治疗前应去除机械刺激,戒烟、酒。
2.2.3.2放射性肺炎以预防为主,对于即往有做过化疗,长期吸烟,非功能差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症状。
2.2.3.3放疗中嘱其多饮水,大约在2000ml/日。
2.2.3.4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服,冬季时防止门窗同时开发致使空气对流而诱发或加重放射性肺炎,同时休息,避免劳累。
由于放射线在破坏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人体的正常组织也有一定的损伤,尤其是胸部肿瘤使用大剂量时,不可避免出现放射性肺炎。作者对本组58例放射性肺炎于放疗前,放疗后进行了精心护理,不仅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而且对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及生存期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if!supportEmptyParas]--><!--[endif]-->
作者简介:余桂英,女,(1974-)江西上饶人,中专,主要从事肿瘤临床护理工作
<!--[if!supportEmptyParas]--><!--[endif]-->
1.谷铣之,蔚伯,刘泰福。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518。
2.张惠兰主编。肿瘤护理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80-281。
真情互动,网上咨询!术后护理简介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