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
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小孩子还有可能出现发育不良。钩虫病的发病率虽然不及蛔虫病和
蛲虫病高,但病情对儿童健康及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
钩虫是如何进入体的?
钩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和十二指肠,所产的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温度、湿度都适宜的土壤中,5~8天后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幼虫。
幼虫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周,当接触到人的皮肤或粘膜时,即可侵入人体,随着血液进入肺部,之后沿气管向上行至咽喉部,再随着人的吞咽动作被吞下进入肠道,最后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自幼虫侵入皮肤一直到成虫成熟、产卵,大概需要5~7周的时间。而成虫可在肠道中存活一年以上。
钩虫病是如何传染的?
皮肤接触到含有幼虫的土壤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而患者就是传染源。随地大便以及用人粪施肥就会导致土壤污染,虫卵随粪便在泥土中发育为幼虫,当人赤足走在具有感染性的泥土上,就有可能感染、发病。
另外,钩虫病也可通过生吃被污染的蔬菜、吸吮被污染的奶瓶等食具而感染。一般说来,发病率是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成人高于儿童,而且小孩年龄愈大,发病率愈高。
钩虫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病情较轻者一般没有症状,称为钩虫感染。不管是钩虫的幼虫还是成虫都可以危害人体健康,但成虫对人体危害更大。
幼虫导致症状:幼虫钻入皮肤可能引起局部出现发痒的小红疹,一般在数日内消失。当幼虫到了肺部时,有可能引起肺部
发炎,出现咳嗽、气喘、发烧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在数天后自行消失。
成虫引起的症状主要为慢性失血性贫血。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咬吸在肠粘膜上并摄取血液。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患者逐渐出现面色苍黄、皮肤干粗、毛发疏稀、失去光泽易于脱落,营养不良、精神萎糜、表情淡漠、不愿活动等问题。病情严重的儿童还可影响体格和智力的发育。
由于钩虫经常改变咬吸位置,导致肠粘膜多处受损、不断出血,结果形成小溃疡和炎症改变,影响消化和吸收,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等表现。如果引起明显肠道出血,可以出现
黑便。
如何确诊?
在流行地区,出现贫血、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者或生长
发育迟缓的小孩子,都应怀疑本病。如果化验患者的粪便时,查到虫卵就可确诊。
治疗方法
1驱虫治疗:可选用甲苯咪唑、阿苯达唑(肠虫清)、双羟萘酸噻嘧啶(抗虫灵)。
2治疗贫血和营养不良:补充铁剂,给予富含维生素与蛋白质的饮食。但必须在驱虫治疗的基础上才有效。
如何预防?
1、在流行地区进行普查,发现患者要及时治疗。
2、不随地大便,粪便不要随便丢弃,以防土地被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
3、注意加强个人保护,如不要赤足行走、家长应教育小孩不能在泥土上玩耍、婴幼儿穿开裆裤时不能直接坐在土地上。另外,不要喝生水、吃生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