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5 17:41:09 来源:www.clinixoft.com
医宝问病网 - 科凌力医学软件(深圳)有限公司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HookwormdiseasesB76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钩虫病(ancylostomiasis)是由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轻者可无症状,称钩虫感染。严重贫血者可致心功能不全,儿童发育营养不良及孕妇流产等。我国钩虫感染率为17.6%,估计全国钩虫感染人数为1.94亿,每天因钩虫所致的失血量相当于45万人的总血量,14岁以下儿童钩虫感染约有4千万。长期反复感染可影响儿童生长和智力的发育。动物的钩虫如狗、猫的锡兰钩虫,犬钩虫等偶尔在人肠内发育为成虫;巴西钩虫的幼虫则可引起皮肤的匐行疹。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寄生人体的钩虫常见有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和美洲钩虫(necatoramencanus),锡兰钩虫(ancylostomaceylanicum)较少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轻者可无症状,称钩虫感染。严重贫血可致心功能不全。长期反复感染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和智力。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钩虫病(ancylostamiasis)是由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皮肤接触感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人群对钩虫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多见。临床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严重感染可以引起心功能不全和发育迟缓。在我国流行的钩虫主要是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nale)和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americanus)。钩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靠吸咬肠粘膜为食。钩虫雌雄异体,雌虫交配后在肠腔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24小时内发育成幼虫,幼虫.自卵壳脱出后形成杆状蚴,进一步发展为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当人接触土壤或农作物时,丝状蚴钻入皮肤,经毛细血管或淋巴管进入血循环,随血循环到达肺毛细血管,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气道向上逆行到达咽喉,随宿主吞咽动作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原有数据库资料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的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致发育障碍及心功能不全。我国除西藏和西北诸省、自治区外,其它各省、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与流行,以四川、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较重。钩虫感染率以半农半商的菜农最高。一般以青壮年为多,年龄以40-59岁为多。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雌虫较粗长,雄虫细短,尾部有交合伞。十二指肠钩虫呈C形,口囊腹面前缘有切齿2对。美洲钩虫头部后仰,呈S形,口囊有切板一对。十二指肠钩虫的交合伞宽而短,呈扇形,美洲钩虫的交合伞较长,呈圆形。(一)虫卵:成熟十二指肠钩虫雌虫每日产卵1万~3万个;美洲钩虫5千至1万个。两者虫卵相似,呈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内含2~8个细胞。(二)幼虫分杆状蚴与丝状蚴。后者为感染期幼虫。两种钩虫杆状蚴相似,但丝状蚴有明显差别。十二指肠钩虫丝状蚴运动活拨,体态狭长,静止时尾部向一侧弯曲;美洲钩虫丝状蚴运动缓慢,体态粗短,静止时尾部垂直。显微镜下美洲钩虫丝状蚴可清楚看到食管矛,而十二指肠钩虫丝状蚴的食管矛不明显。(三)生活史:钩虫的生活史分为人体外和体内二个发育阶段才能完成。成虫寄生在小肠上段。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暖(25~30℃)、潮湿(湿度70%)、疏松土壤中,于24~48h内发育为杆状蚴。杆状蚴经5~7d发育为丝状蚴,活动力强,可生存数周。当接触人体皮肤或粘膜时,丝状勤侵入人体,从微血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破肺微血管进入肺泡,沿支气管上行至咽部,随吞咽活动经食管进入小肠。在小肠内形成口囊,再经3~4周发育为成虫。自幼虫侵入皮肤至成虫成熟产卵的时间一般为5~7周,但十二指肠钩虫幼虫可因体内发育受阻,处于休眠状态,可长达200~279d。钩虫成虫寿命可长达5~7年,但大多数成虫在l~2年内排出体外。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成虫半透明灰白或米黄色,长约1cm,雌雄异体,寄生人体小肠上段,以其口囊咬吸在肠黏膜上,摄取血液及组织液。成熟十二指肠钩虫雌虫每日产卵1万~3万个;美洲钩虫雌虫每日产卵5千~1万个。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暖、潮湿、疏松土壤中孵育成杆状蚴,在1~2周中,经过二次蜕皮后发育为丝状蚴,即感染期蚴。丝状蚴通过毛囊、汗腺口或皮肤破损处钻入人体进入血管和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向上移行至咽部,被吞咽入胃,达小肠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3年左右,最长可达15年。原有数据库资料病原在我国,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是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洲板口线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多在空肠上部。钩虫以其口腔吸咬肠粘膜为食。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钩虫感染遍及全球,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最普遍。在国内除青海、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西藏等省外,其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尤以四川、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较重。南方较北方为重,大多数地区二种钩虫混合感染,但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多,在南方地区以美洲钩虫为主。(一)传染源:主要是钩虫感染者与钩虫病患者。钩虫病患者粪便排出的虫卵数量多,故其传染疾病的作用更大。动物寄生的钩虫,在人体内不易发育成熟与产卵,故不传播。(二)传播途径: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污染土壤和农作物,为造成传播的重要因素。人体感染主要是钩蚴经皮肤而感染,亦可生食含钩蚴的蔬菜、黄瓜等经口腔粘膜侵入体内。住宅附近地面被钩蚴污染,是儿童感染的主要途径。我国农村钩虫感染主要为经皮肤感染方式,若赤手裸足下地劳动与污染的地面接触,极易受到感染。福建农村调查蔬菜寄生虫卵检出率40%,包括大蒜、葱、卷心菜等可发现钩虫丝状蚴,故吃生菜亦可经口感染。在山东、辽宁等地的农民有吃生蔬菜的习惯。故钩虫感染者较多。国内曾有因生食污染有钩蚴的小白菜而造成爆发流行的报告。(三)人群易感性:任何年龄与性别均可感染,但以青壮年农民感染率为高,感染者大多数为菜农、桑民、茶农、棉农、矿工和砖瓦厂工人。农村居民感染一般在30%~40%,亦有高达70%~80%。儿童较少;男性高于女性。婴幼儿感染因坐地或使用不洁尿布,如我国北方某些地区因习惯给婴儿使用含钩蚴的沙土袋作尿布因而受到感染,一巨发生感染病情较重。夏秋季为感染高峰,而且可重复感染。(四)流行特征:钩虫病流行与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土壤疏松肥沃,有利于钩虫卵的发育和幼虫生长,感染季节时间长。北方寒冷地区,钩虫幼虫不能越冬,感染季节短。流行区居民多数是种植红薯、玉米、桑、烟草、甘蔗、棉花、咖啡和蔬菜等旱地作物,有利于钩虫卵与幼虫发育。此外,煤矿等矿井下温度较高,湿度大,如粪便管理不善,可引起钩虫病流行。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一)钩虫病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皮肤接触污染的土壤是主要感染途径;进食污染的食物也是感染途径之一;婴幼儿可因尿布、衣服晾晒在或落在沾有钩蚴的土地上而感染,或因坐地、爬玩而感染。(二)钩虫感染遍及全球,全世界约有十亿人感染钩虫,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特别流行。在我国除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黑龙江等省外,其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尤以四川、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较重。在华东和华北地区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在华南和西南地区以美洲钩虫为主;在福建、四川、台湾等省发现锡兰钩虫感染。其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成人高于儿童。小儿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1988~1992年全国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钩虫感染人数为19405万人,平均感染率为17.17%,海南省的感染率(60.90%)为最高,其次是四川省(40.88%)和广西壮族自治区(37.85%),东北、华北和西北10个省(区)的感染率则低于1%。5~9岁感染率最高,10~14岁次之。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我国淮河、黄河以南的丘陵和平坝地区是主要的流行区。多发生在温暖而多雨的季节。(二)钩虫感染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皮肤接触感染为主要传播途径,手指间和脚趾间皮肤是最常见的入侵部位。(三)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农民感染率为高。原有数据库资料(一)传染源:钩虫病患者和钩虫感染者。(二)传播途径:以皮肤接触感染为主,手指间和脚趾间的皮肤是最常见的侵入部位。在有生食蔬菜习惯的地区,则可经口感染。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皮肤损害:由钩虫幼虫引起皮炎,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至1h,局部皮肤出现红色丘疹,1~2d出现水疤、充血、水肿以及细胞漫润的炎症反应。感染后24h,大多数幼虫仍滞留在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内,然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到达肺部。(二)肺部病变:当钩虫幼虫穿过肺微血管到达肺泡时,可引起肺间质和肺泡点状出血和炎症。感染严重着可产生支气管肺炎。当幼虫沿支气管向上移行至咽部,引起支气管炎与哮喘。(三)小肠病变:钩虫口囊咬附在小肠粘膜绒毛上皮,以摄取粘膜上皮与血液为食,且每日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引起粘膜伤口渗血。渗血量远较钩虫吸血量为多。并在小肠粘膜上产生散在的点状或斑点状出血。严重者粘膜下层可出现大片出血性瘀斑,甚至引起消化道大出血。慢性失血是钩虫贫血的主要原因。贫血程度除取决于钩虫虫种、负荷虫数、感染期限外,尚与饮食中的铁含量,体内铁贮存量有关。长期小量失血可消耗体内铁质贮存,产生低色素性小红细胞贫血。根据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测定每条美洲钩虫每天吸血0.01~0.09m1,平均0.03m1;十二指肠钩虫则为0.14~0.4ml,平均0.15ml。钩虫引起慢性失血也包括血浆的丧失。用131I标记蛋白测定每100条钩虫引起每天白蛋白丧失量为0.lg,相当于血浆3m1,故常伴有低白蛋白血症。长期严重缺铁性贫血可引起心肌脂肪变性,心脏扩大,长骨骨髓显著增生,脾骨髓化,指甲扁平,反甲,毛发干燥脱落和食管与胃粘膜萎缩等病理变化。儿童严重感染可引起生长发育障碍。原有数据库资料钩虫的生活史包括人体内和体外两个阶段,不需任何中间宿主。(一)人体外的发育阶段: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散布于温暖而潮湿的泥土中;卵内细胞不断分裂,24小时内发育为幼虫并很快自卵壳脱出形成杆状虫幼;经数次蜕皮形成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虫幼。(二)人体内发育阶段: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潜伏在潮湿的泥土内,或随雨水、露水爬至植物茎叶上,聚集在农作物的水滴内,当人接触泥土或农作物时,丝状蚴利用其活跃的穿刺能力,迅速钻入皮肤,经皮下毛细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达右心,再沿肺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然后穿过肺泡毛细血管至肺泡,沿细支气管,借助于上皮的纤毛运动经支气管、气管到达喉部;随宿主的吞咽动作而进入食管,经胃抵达小肠,发育为成虫,自丝状嫩钻入皮肤,直至成虫在肠内产卵的发育过程约需35-50日。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临床症状取决于感染轻重程度和病程长短。轻度感染大多数无临床症状;感染较重者可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约10%左右。临床症状可分为幼虫和成虫所引起两个不同阶段。(一)幼虫引起的症状:钩蚴皮炎,俗称"粪毒"或"地痒疹"。丝状蚴侵入皮肤处如足趾、足缘、手或臀部产生红色点状丘疱疹,奇痒。一般3~4d后炎症消退。7~10d后皮损自行愈合。重复感染又可发生钩蚴皮炎。若皮肤抓破,可继发细菌感染。感染后1周左右,病人可出现咳嗽、咳痰,尤以夜间为甚。重者痰中带血,伴有阵发性哮喘、咽喉发痒、声音嘶哑等呼吸道症状与低热,持续数周。肺部检查可闻干艋蛳簟X线检查显示肺纹增粗或点片状浸润阴影,经数日后自行消退。(二)成虫所致的症状:病入大多数于感染后1~2个月出现上腹隐痛或不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消瘦、乏力等。重度感染者常有嗜异癖,如食生米、泥土等。偶有发生消化道出血者,表现为持续黑便,常被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也有5个月婴儿钩虫病引起消化道出血的个别报道。胃肠道钡餐X线检查常可见十二指肠下段和空肠上段粘膜纹理紊乱、增厚、蠕动增加,被激惹而呈节段性收缩现象等。贫血是钩虫病的主要症状。重度感染后3~5个月后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昏、眼花、耳鸣、乏力,劳动后心悸与气促。患者脸色蜡黄,表情淡漠。心前区收缩期杂音,血压偏低。脉压差宽,心脏扩大,甚至出现心力衰竭。重症贫血伴低白蛋白血症,病入常有下肢浮肿,甚至出现腹水与全身水肿。婴儿钩虫病大多见于1岁以内,主要由十二指肠钩虫引起。婴儿血量少,处于生理缺铁性贫血期。且肠粘膜柔嫩,被钩虫咬附后容易出血,故贫血严重。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哭闹不安。可有腹泻与黑粪,或血性水样便。井有显著浮肿,如不及时诊断与治疗,可引起死亡。孕妇钩虫病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妊娠期由于需铁量增加,钩虫感染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死亡率也增高。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一)钩蚴引起的症状:1.钩蚴皮炎:钩蚴入侵的皮肤处多见于足趾或手指间皮肤较薄处及其他部位暴露的皮肤,可出现红色点状丘疹或小水泡,烧灼、针刺感,奇痒,数日内消失。搔抓破后常继发感染,形成脓疱,并可引起发热和淋巴结炎。2.呼吸道症状:急性钩蚴感染,幼虫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引起炎症细胞浸润及出血,临床可见咳嗽、血痰、发热、气急和哮喘,痰中带血丝,甚至大咯血。胸部X线检查见肺有短暂的浸润性病变,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病程数日或数周。(二)成虫引起的症状:1.贫血:失血性贫血是主要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皮肤粘膜苍白、乏力、眩晕,影响小儿体格和智力发育。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2.消化道症状:初期表现为贪食、多食易饥,但体重下降。后期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腹胀不适,异食癖,营养不良等,严重者可出现便血。(三)婴儿钩虫病:临床表现为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黑色或柏油样,胃肠功能紊乱,面色苍白,发热,心尖部明显收缩期杂音,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迟缓,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50g/L,大多数患儿白细胞总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有时呈类白血病样反应。发病多在5~12个月,亦有新生儿发病的报道。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钩蚴引起的症状:1.皮炎:钩蚴入侵处皮肤有奇痒和烧灼感,继而出现小的出血点、丘疹和疱疹,以足趾间和足底多见。数日内消失。偶可见一过性荨麻疹。2.呼吸道症状:感染后3~5天,出现咳嗽、咽痒、声嘶,严重者出现剧烈干咳、哮喘、痰中血丝。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X线示肺纹理增多或肺门影浓,偶可见一过性肺部浸润病变。症状数日内消失,长者可达1~2个月。(二)成虫引起的症状:1.消化道症状:初为食欲亢进,但体力下降,后因贫血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便潜血阳性。部分患者会出现“异嗜症”。2.贫血的相应症状:严重的贫血可引起心力衰竭。3.儿童重症感染:可造成发育迟缓、智力减退、性发育不全和侏儒等。严重感染的孕妇可引起妊高症、早产和死胎等。原有数据库资料生活在疫区并有疫水接触史,有生食蔬菜习惯者。(一)症状:1.钩蚴所致的症状:(1)钩蚴性皮炎。(2)呼吸系症状:表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哮喘。2.成虫引起的症状:(1)消化系统症状:消化功能紊乱及"异嗜症"。(2)血液循环系统:贫血;循环系统症状:心脏代偿功能受到损害。(3)儿童生长及智力、成人性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孕妇可造成早产、死胎等。(二)体征:1.钩蚴所致的症状:(1)皮炎在钩蚴侵入处皮肤,初有奇痒和烧灼感、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皮炎多发生在手指或足趾间、足背、踝部等,数日内可消失。搔痒可继发细菌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偶可出现一过性荨麻疹。(2)呼吸系症状受染后3-5日,病者常有咳嗽、喉痒、声哑等;重者呈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表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哮喘,痰内可出现血丝。胸部X线检查示肺纹理增多或肺门阴影增生,偶可引起短暂的肺浸润性病变。呼吸系统症状大多持续数日自行消失,长者可达1-2日。2.成虫引起的症状:粪便中有钩虫卵而无明显症状者称"钩虫感染",粪便中有钩虫卵、有明显临床症状者称"钩虫病"。(1)消化系统症状:初期病人先有食欲亢进,但劳动力反而减退,或有上腹部不适、隐痛等。后期常因贫血、胃酸降低而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顽固性便秘。重度感染者,大便隐血可呈阳性。有些患者喜食生米、生豆、生果,甚至泥土、瓦片、纸、木炭等,通常称为"异嗜症"。(2)血液循环系统:①贫血:多见于受染后10-20周。贫血症状的轻重与血红蛋白下降的水平和速度有关。重度贫血患者皮肤呈蜡黄色,而粘膜(眼结膜、甲床)苍白。②循环系统症状:贫血的程度直接影响循环系统,特别是心脏代偿功能。轻者血红蛋白>90g/L,仅有轻度头昏、乏力,劳动时轻度气促、心悸等;中度感染血红蛋白多在50-90g/L之间,病者皮肤粘膜苍白,下肢轻度水肿,不劳动亦感气急、心悸、四肢无力、耳鸣、眼花、头昏、智力减退等,心率增快,心脏轻度扩大,有收缩期杂音。重度感染者的血红蛋白50g/L,皮肤粘膜极度苍白,全身水肿显著。轻度活动后感严重气急、心悸及心前区疼痛,脉搏快而弱,全心扩大,有明显收缩期杂音以至舒张期杂音。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尚见有肝肿大压痛、肺部罗音、腹水等。(3)其它:儿童重症患者,可有生长发育障碍、智力减退、性发育不全、侏儒症等表现。成人患者亦常有闭经、阳痿、性欲减退、不育等。严重感染的孕妇易引起妊娠中毒症、早产、死胎等。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血象:常有不同程度贫血,红细胞中央苍白区增大,体积变小,属低色素性小细胞贫血。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数大多正常。嗜酸粒细胞数略增多。严重贫血病人嗜酸粒细胞数常不增多。血清铁浓度显著降低,一般在9μmol/L以下。(二)骨髓象:显示造血旺盛现象,但红细胞发育受阻于幼红细胞阶段,中幼红细胞显著增多。骨髓因贮铁减少,游离含铁血黄素与铁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当骨髓内贮铁耗尽。血清铁显著降低时,才出现周围血中血红蛋白明显减少。(三)粪便检查: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1.直接涂片和饱和盐水漂浮法:可查见钩虫卵,但需与东方毛圆线虫卵鉴别。后者较长而大,卵内细胞数远较钩虫卵(2~8个)为多。因钩虫卵的比重(1.056~1.000)较饱和盐水(1.20)轻。漂浮法可提高检出率。2.虫卵计数:常用有Stoll稀释虫卵计数法和改良加藤(Kato-Katz)法可测定钩虫感染度,常用每克粪虫卵数表示(EPG)。已被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考核药物的疗效。EPG3000为轻度感染,3001~1万为中度感染;>1万为重度感染。3.钩蚴培养法:采用滤纸条试管法,将定量的粪便涂在滤纸上,然后置于含水试管中培养(20~30℃,3~5d),对孵出丝状蚴进行虫种鉴别和计数。4.掏虫法:主要用于新药驱虫的疗效考核。方法在驱虫治疗后收集24~48h内全部粪便,用水冲洗掏虫并按虫种计数。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血液学检查有缺铁性贫血的改变。嗜酸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在早期升高,后期逐渐减少。严重贫血患者,嗜酸性粒细胞一般不增高。(二)粪便涂片或漂浮法找到钩虫卵即可明确诊断。原有数据库资料(一)影像诊断:钩蚴所致的症状,胸部X线检查示肺纹理增多或肺门阴影增生。(二)血液: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压积降低,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嗜酸粒细胞及白细胞总数初期增加,后期贫血显著时嗜酸粒细胞及白细胞总数逐渐减少。血浆白蛋白及血清铁含量降低。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特异性低。(三)粪便:粪便涂片或漂浮法可找到钩虫卵。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在流行区有赤足下田和"粪毒"史以及贫血等临床症状,应怀疑钩虫病。通过粪便检查有钩虫卵者即可确诊。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在流行区,对有贫血、胃肠功能紊乱、异食癖、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的小儿应考虑钩虫病的可能。粪便中检出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粪便饱和盐水漂浮法简便易行,钩蚴培养法检出率较高。原有数据库资料钩虫病诊断标准:(一)贫血、乏力、异嗜癖、多食善饥。(二)血红蛋白低,呈小细胞性贫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粪常规检查找到虫卵,必要时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找虫卵或筛洗大便找成虫。潜血试验阳性,偶有柏油样便。严重感染时可出现黑粪或明显肠出血。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钩虫病人有上腹隐痛,尤其有黑粪时应与十二指肠溃疡相鉴别。胃肠钡餐与胃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钩虫病贫血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相鉴别,如妊娠期因生理性铁质需要增加而摄入不足以及其他原因胃肠道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等。凡是失血程度与粪便虫卵不相称时,应寻找其他原因。原有数据库资料钩虫贫血系小细胞性贫血,当患者贫血程度与粪便中虫卵计数不相称时,需与其它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包括病原学治疗与对症治疗。(一)钩蚴皮炎:在感染后24h内局部皮肤可用左旋咪唑涂肤剂(左旋咪哇750mg,硼酸1.3g,薄荷1.3g加50%酒精溶液至100ml)或15%阿苯达唑软膏1日2~3次,重者连续2d。皮炎广泛者口服阿苯达唑,每日10~15mg/kg,分2次服,连续3d,有止痒、消炎及杀死皮内钩虫幼虫的作用。(二)驱虫治疗:1.苯咪唑类药物: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阿苯达唑(albendazole)和甲苯达哇(mebendazole),均是广谱驱肠道线虫药物,对肠道线虫有选择性和不可逆性抑制其摄取葡萄搪的作用,使虫体糖原耗竭和抑制延胡索酸脱氢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导致虫体死亡,具有杀死成虫和虫卵的作用。但其驱虫作用缓慢,于治疗后3~4d才排出钩虫。阿苯达唑剂量为400mg,每日一次,连服2~3d。甲苯达唑为200mg,每日1次,连续3d,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感染较重者需多次反复治疗。药物不良反应轻而短暂,仅少数病人有头昏、腹痛、恶心等。复方甲苯达唑(每片含甲苯达唑l00mg,盐酸左旋咪唑25mg),成人每日2片,连服2d。4岁以下儿童的剂量减半。孕妇忌用。治后15d复查,钩虫卵阴转率93%。复方阿苯达唑(每片含阿苯达唑67mg,噻嘧啶250mg),成人和7岁以上儿童2片,顿服,治疗后2周复查钩虫卵转阴率69.91%。十二指肠钩虫77.14%,美洲钩虫为68.29%。2.噻嘧啶(pyrantelpamoate):也是一种广谱驱肠道线虫药物,为神经肌肉阻滞剂,使虫体产生痉挛麻痹而被排出。驱虫作用快,钩虫与蛔虫于服药后1~2d排出。但对美洲钩虫与鞭虫的作用较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略差。成人剂量每次500mg(基质),儿童按10mg/kg基质计算,每日1次,连服2~3d。副作用轻微短暂,少数病人有恶心、腹痛、腹泻等反应。早孕者忌用。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一)驱虫治疗:1.苯咪唑类药物:是一类广谱驱肠线虫药,具有杀死成虫和虫卵的作用。因为能选择性及不可逆地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利用,影响虫体能量代谢而达驱虫。但驱虫作用缓慢,治疗3~4天才排钩虫。不良反应轻而短暂,少数病人有头痛、恶心、腹痛等。常用剂型有:(1)甲苯达唑(mebendazote):不分年龄,每次100mg,日服2次,连服3日。治愈率90%以上。严重肝、肾疾病者慎用。(2)阿苯达唑(albendazole):儿童200mg,单剂有效。2.噻嘧啶(pyrantelpamoate):也是一类广谱驱肠线虫药,为神经肌肉阻滞剂,使虫体麻痹而被排出。驱虫作用快,服药1~2天排虫。常用剂量为10mg/kg(基质),每日1次,睡前顿服,连服2~3日。副作用轻,可见恶心、腹痛、腹泻等。急性肝炎、肾炎暂缓给药。(二)对症治疗:纠正贫血,给予铁剂和充足营养,严重贫血可少量多次输血。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补充铁剂,给予高蛋白饮食,改善贫血,缓解症状。(二)驱虫药物:1.阿苯达唑(Albendazole):成人剂量400mg顿服,10天后重复1次,或200mg/d,连服3天。12岁以下儿童剂量减半。虫卵转阴率在90%以上。2.甲苯达唑(Mebendazole):成人剂量100~200mg,每日2次,连服3~4天。儿童、老年和体弱者疗程和剂量酌减。十二指肠钩口线虫阴转率95%,美洲钩口线虫阴转率77%。3.噻嘧啶(Pyrantel):成人剂量l0mg/kg,睡前服用,连用2~3天。十二指肠钩口线虫阴转率95%,美洲钩口线虫阴转率85%。冠心病、溃疡病、急性肝炎、肾脏病、肺结核咯血者慎用。4.复方噻嘧啶(Pyrantel)为噻嘧啶150mg和酚嘧啶150mg的复方制剂,每次3片,每日2次,服用2天。疗效优于噻嘧啶。5.氟苯达唑:200mg/d,服用3~4天;儿童剂量5mg/kg,顿服,连用2~3天。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和消化道症状。6.奥苯达唑(丙氧咪唑):成人剂量为10mg/kg,每日1次,服用2~3天。病例反应轻,主要有乏力、头晕和嗜睡等。(三)钩蚴进入皮肤后24小时内多停留在局部,可用左旋咪唑(Levamisole)涂肤剂擦患处,或采用皮肤透热疗法。原有数据库资料(一)一般治疗: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本病的主要表现,故给予足量的铁剂,补充高蛋白饮食对改善贫血与消除症状甚为重要。一般病例宜于驱虫治疗后补充铁剂,但重度感染伴严重贫血者,宜先予纠正贫血。(二)驱虫治疗: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常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两种钩虫对驱虫药物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现将常用各种驱虫药物分别介绍如下。1.丙硫咪唑:本品适用于各型钩虫病。2.甲苯咪唑:对虫卵发育亦有抑制作用。3.噻嘧啶(双萘羟酸噻嘧啶Pyrantelpamoate)。综上所述,目前驱虫药物种类多、难以确切评价药效,通常集体治疗以采用噻嘧啶或复方噻嘧啶、复方甲苯咪唑、丙硫咪唑为宜。对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者可采用联合疗法。(三)钩蚴移行症的治疗:可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治疗钩蚴所致的皮炎,如采用左旋咪唑涂肤剂(左旋咪唑750mg加70%二甲亚砜水溶液100ml)。轻者一天涂擦3次即可,重症需连续涂药2天才获效。皮肤透热疗法亦可采用,包括热浸法,用53℃热水浸2秒钟,间歇8秒钟,持续25分钟。热敷法,温水温度同前,用多层纱布或毛巾作湿敷。热熏法是用艾卷或草纸卷点火,在患部熏烫5分钟。或用理发电吹风吹3秒钟,间歇7秒钟,连续19秒钟,上述方法可起止痒、局部消炎的作用。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重点在于宣传教育,开展大规模驱虫治疗、粪便管理、改革施肥与耕作方法。我国农村仍采用人粪作为主要肥料,粪便无害化处理极为重要,可采用沉淀发酵式粪池、沼气池等措施,并应多采用化肥和机械操作耕种,尽量避免赤足与污染土壤密切接触,防止钩蚴侵入皮肤。修建厕所,改善卫生环境。在钩虫病感染率高的地区开展集体驱虫治疗。根据感染率高低,采取普遍治疗或选择性人群重点治疗,如对中小学学生,用复方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每年进行驱虫,效果较好,有利于阻断钩虫病的传播。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不随地大便,加强粪便无害化管理。在流行区定期普查普冶,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感染。原有数据库资料在预防方面,积极治疗病人,以减少传染源。搞好粪便管理,以杀灭虫卵。注意局部皮肤防护,如下地劳动穿长统靴,带手套,手足皮肤涂白矾水等。在调理方面,特别要重视饮食富于营养和容易消化的问题,可多食豆腐、猪血、瘦肉、猪肝,鱼,以及新鲜蔬菜,少吃辛辣油腻之物。钩虫病的预后良好,即使是后期重症,只要积极治疗,杜绝再感染,仍能完全恢复。如系孕妇曾患重症钩虫病,常因胎气不足可致早产或死胎。原有数据库资料钩虫病疗效判定标准:(一)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贫血纠正;治疗后2周,粪饱和盐水漂浮法找虫卵三次阴性。(二)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贫血改善;虫卵计数明显减少。原有数据库资料本病的致病原因概而言之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端。外感为六淫外邪,尤其是湿热虫毒侵袭肌表或从口鼻而入;内伤主要是脏俯功能失调。(一)湿热虫毒袭表犯肺多因机体卫外功能减退,以致在气候炎热潮湿情况下,在劳作时湿热虫毒之邪从皮肤而入。(二)脏腑功能失调:主要为饮食不当,生食米、茶、菜、土、炭之类,使虫从口而入,损伤脾胃或嗜好烟酒、过食辛辣肥厚以致脾胃失于健运,痰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内蕴加之虫积而发病。钩虫病的病机,主要是湿热虫毒,脾虚湿滞,气血两虚。湿热虫毒是钩虫病初期的主要病机。钩虫病患者排出粪便,其虫卵在适当的湿热条件下,迅速发育成钩蚴,然后由肌表或饮食入侵人体。虫毒侵及肌肤,引起皮疹、灼热、瘙痒、肿痛等皮肤感染的症状。由于肺与皮毛相合,由皮肤深及于肺,肺气失宣,导致哮咳、喉痒、胸闷等症状。脾虚湿滞,气血两虚为钩虫病后期的主要病机。钩虫由饮食入胃,或由肺卫及胃,导致肠胃气机失调,运化失司,出现腹胀便溏、恶心呕吐、异嗜等症状。病深日久,虫栖肠中,损伤脾胃。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虫毒内积,耗损水谷之精微,以致脾胃虚损日甚,气血化源不足,故易见面色萎黄,唇甲淡白,四肢无力,眩晕耳鸣眼花,肌肤不荣等症,甚则需自补水谷充养,则见食欲亢进。病情继续恶化,由脾胃损及心肾,导致心肾两虚。病损及心,则心悸气短、嗜卧、健忘之心脾两虚证:病及于肾,肾虚水泛,出现浮肿,甚则腹水、阳萎、经闭等脾肾两虚证。原有数据库资料(一)初期:一般从钩蚴侵及人体后,1-2周内为初期。这一阶段多见皮肤受邪和虫邪犯肺的证候。其治疗以杀虫为主。1.皮肤受邪:当手足接触泥土后,很快出现局部皮肤奇痒、灼热、疱疹,搔破后,形成红肿或脓疱。分析:虫邪初侵皮肤,毒未深入,故只有皮疹、灼热、瘙痒、肿痛等局部皮肤感染受损的症状。如流黄水则表明兼夹湿热毒邪。2.虫邪犯肺:皮肤受邪数天之后,出现胸闷咳哮,喉痒难忍,咳嗽呈阵发性频咳,或干咳无痰,或有痰呈泡沫,或痰中带血,甚则频咳不止、痰鸣如水鸡声,胸闷气促,大汗出,唇甲青紫,苔白脉平或微数。分析:虫邪入肺,肺失宣肃,故有咳哮,喉痒、胸闷诸症,如病性偏寒,痰呈白色泡沫状。如痰中带血、脓稠,则病已热化。(二)后期:钩虫病持续1-2个月,由钩蚴发育为成虫,侵入内脏,损伤脾胃,转入后期。此阶段有轻证与重证之不同,轻证为脾虚湿滞,重证为气血两虚。治疗以补虚杀虫为主,但应根据病情确定治法。一般应先驱虫后补血,或同时进行。若气血亏虚严重,全身情况较差,应首先补气养血,待全身情况好转,再行驱虫。驱虫后仍气血虚弱,应继续调补气血。1.轻证:常见有湿困虫伏和脾虚湿滞的证候。(1)湿困虫伏:脘腹疼痛或胀闷不舒,善食易饥,纳食腹胀,或嗜食生米、茶叶、木炭之类,大便不畅或便秘,矢气奇臭,舌苔厚腻、舌体或有虫斑、脉缓。分析:钩虫由饮食入胃,或由肺卫及胃,导致肠胃气机失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湿阻气滞,不通则痛,出现脘腹疼痛或胀闷不舒,善食易饥,纳食腹胀或嗜食生米、茶叶、木炭之类。湿浊内蕴肠道,气机阻滞,肠道失润,出现大便不畅或便秘,矢气奇臭。舌苔厚腻,舌体或有虫斑,脉缓,则为湿困虫伏之征。(2)脾虚湿滞:多有面色萎黄或面黄而虚浮,食后腹胀,肢软无力,气短头晕,舌质淡,苔白,脉虚弱等症状。分析:虫积肠中,吸吮精血,加之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故见面色萎黄少华,倦怠乏力,气短头晕;舌淡苔白脉虚弱等症状。2.重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形寒肢冷,唇甲淡白,周身浮肿,甚则可有腹水,小便清长,心悸气短,耳鸣眩晕,异嗜生米、泥土、茶叶等,健忘失眠,精神不振,神疲肢软,男子阳萎,女子经闭、舌质淡红或齿印,脉极虚弱。分析:病久及肾、肾主水液,肾虚水无所主,故周身浮肿,甚则可有腹水,心血不足,神失所养,故见失眠、健忘心悸,短气;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面,故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唇甲淡白,眩晕耳鸣;肾阳虚衰,故见形寒肢冷,男子阳萎;冲任不调故有女子经闭。原有数据库资料(一)胃疡、胃络痛、胃胀、胃癌:大便查不到钩虫卵。钡剂X线检查、胃镜检查有助于鉴别。(二)髓劳: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检查有助于诊断。(三)肝热病、肝著:黄疸为巩膜亦黄,右胁肿块、触痛,转氨酶及肝功能异常。原有数据库资料(一)辨证选方:1.初期:(1)皮肤受邪:杀虫解毒,祛风止痒。方药:内服羌活胜湿汤配合桃叶泄春汤熏洗。羌活胜湿汤重在祛风胜湿、解表散邪。方中羌活、独活祛风胜湿;防风、藁本发汗止痛而祛肌表风湿;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炙甘草协调诸药。配用桃叶泄春汤熏洗,既促进发表排虫之力,又有桃叶、苦参胜湿解毒,杀虫止痒。二方共用,取效尚速,可防止虫邪侵犯于肺。(2)虫邪犯肺:宣肺化痰,止咳杀虫。方药:止嗽散合紫金丹。方中荆芥、白前、桔梗、陈皮宣肺化痰,百部、紫菀理肺止咳,百部尚能杀虫,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化痰,止咳杀虫作用。如见寒邪偏盛,痰呈白色泡沫状者,加半夏、茯苓、桂枝,亦可改用小青龙汤加减治之;如病从热化,痰中带血,痰稠难咯者,加瓜蒌、川贝母、知母,以润肺止咳。2.后期:(1)轻证:①湿困虫伏:燥湿健脾,消积杀虫。方药:榧子杀虫丸加减。方中榧子、红藤、百部、苦楝根皮、雄黄、大蒜均为杀虫解毒之品;用槟榔行气导滞。如兼腹胀满者,用雷丸枳实汤。方中雷丸、鹤虱、苦参、槟榔、金铃子杀虫消积;枳实、广木香行气导滞,且槟榔、金铃子亦有行气之功,故既可杀虫又可消胀。如系单纯钩虫感染,未夹杂蛔虫、鞭虫等,则用雷丸粉杀虫。②脾虚湿滞:健脾燥湿,和中补血。方药:黄病绛矾丸加减。方中厚朴、苍术、陈皮、燥湿健脾。甘草、大枣和中补血。加减:如有腹胀疼痛者,系钩虫扰胃,气机失调,加鹤虱、苦楝根皮,以驱虫止痒。(2)重证:补益气血为主。方药:八珍汤加减。方中用人参、熟地甘温益气补血;白术、茯苓健脾法湿,助人参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补益阴血:川芎活血行气,炙甘草和中益气,姜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之效。如心脾两虚者,可用人参归脾丸;体力稍复,而虫未去者,可用雷丸粉或炒榧子杀虫,炒榧子每日可用90-150g嚼服,此药无毒,驱钩虫而不伤正气,可连用一周以上。(二)中成药:1.紫金丹:每次服0.12-0.15g,每日一次,临卧时服,忌饮酒。连服5天。不可多服,以防砒中毒。专治哮咳。2.黄胖丸:皂矾120g、针砂120g,均煅红醋淬,苍术180g、厚朴90g、蜜糖120g共研末做成丸。每丸6g,每次1丸,一日二次。主治驱虫后,气血未复。3.加味绿矾散:苍术30g、厚朴30g、陈皮30g、甘草30g、槟榔24g、煅绿矾24g,共研细末,每服3g,一日三次,主治钩虫病导致贫血者。4.榧子杀虫丸:榧子21g、槟榔21g、红藤21g、百部21g、苦楝根皮21g、雄黄3g、大蒜9g取汁。共研末为丸(散剂亦可)。主治湿困虫伏。5.桃叶、辣蓼草、葱、荆芥、苏叶、苦参各30g,水煮三、四沸,趁温暖时熏洗患处。外洗,用于钩虫病初期皮肤受邪阶段。(三)针灸:热熏法:用手指样粗的艾绒卷,点燃后在皮炎部位上熏,越近越好,以不烧伤皮肤为度,连续2分钟。原有数据库资料钩虫病初起时按辨证分型法单纯服用汤药或成药加外用药可治愈;如果中度感染,用单纯中药治疗无效时加用西医驱虫药,驱完虫后用中药调理;如果重度感染伴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时配合西医驱虫,纠正贫血、补充高蛋白饮食等对症治疗。1.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P2402.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2673.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3764.原有数据库资料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