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5 18:16:49 来源:news.1m1m.com
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股骨干是指股骨转子下至股骨髁上的部分。股骨干有一个轻度向前外的弧度,有利于股四头肌发挥其伸膝作用,骨干表面光滑,后面有一条隆起的粗线,称为股骨嵴,是肌肉附着处。股骨干的皮质厚而致密,骨髓腔略呈圆形,上、中1/3的内径大体均匀一致,下1/3的内径较膨大。股骨干周围由三群肌肉包围,其中以股神经支配的前侧伸肌群(股四头肌)为最大,由坐骨神经支配的后侧屈肌群(胭绳肌)次之,由闭孔神经支配的内收肌群最小。坐骨神经和股动脉、股静脉,在股骨下1/3处紧贴着股骨下行至胴窝部,若此处发生骨折,最易损伤血管和神经。【病因病机】
股骨于骨折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多于女,以股骨干中部骨折最多,可为横行、斜形、螺旋、粉碎及青枝型。多由直接暴力所造成,间接暴力所产生的杠杆作用、扭转作用亦能引起骨折。直接暴力引起者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间接暴力引起者多为斜形或螺旋骨折,此骨折均属不稳定性骨折。青枝型骨折仅见于小儿。股骨干骨折多由强大暴力所造成,骨折后断端移位明显,软组织损伤常较重。骨折移位的方向,除受外力和肢体重力的影响外,主要是受肌肉牵拉所致。1.股骨干上1/3骨折骨折近端因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以及其他外旋肌群的牵拉而产生屈曲、外展、外旋移位;骨折远段由于内收肌群作用则向后、向上、向内移位2.股骨干中1/3骨折两骨折段除有重叠畸形外,移位方向依暴力而定,但多数骨折近段呈外展屈曲倾向,远端因内收肌的作用,其下端向内上方移位。无重叠畸形的骨折,因受内收肌收缩的影响而有向外成角的倾向。3.股骨干下1/3骨折因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往往向后移位。严重者,骨折端有损伤胭动、静脉及坐骨神经的危险(6―73)。【临床表现与诊断】
有明显外伤史,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功能丧失,出现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有异常活动,可扪及骨檫音。严重移位的股骨下1/3骨折,在胴窝部有巨大的血肿,小腿感觉和运动障碍,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末梢血循环障碍,应考虑有血管、神经的损伤。损伤严重者,由于剧痛和出血,早期可合并外伤性休克。严重挤压伤、粉碎性骨折或多发性骨折,还可并发脂肪栓塞。X线检查可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治疗】
处理股骨干骨折,应注意患者全身情况,积极防治外伤性休克,重视对骨折的急救处理,现场严禁脱鞋、脱裤或作不必要的检查,应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给予临时固定,急速送往医院。股骨干骨折的治疗采用非手术疗法,多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因大腿的解剖特点是肌肉丰厚,拉力较强,骨折移位的倾向力大,在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的同时需配合短期的持续牵引治疗。必要时,还需切开复位内固定。1.整复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一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用双手握小腿上段,顺势拔伸,并徐徐将伤肢屈髋屈膝各90。,沿股骨纵轴方向用力牵引,矫正重叠移位后,再按骨折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下列手法。(1)股骨上1/3骨折:将伤肢外展,并略加外旋,然后术者一手握近端向后挤按,另一手握住远端由后向前端提。(2)股骨中1/3骨折:将伤肢外展,术者以手自断端的外侧向内挤按,然后以双手在断端前、后、内、外夹挤。(3)股骨下1/3骨折:在维持牵引下,膝关节徐徐屈曲,并以紧挤在胭窝内的双手作支点将骨折远端向近端推迫。对于成年人或较大年龄儿童的股骨干骨折,特别是对粉碎骨折、斜行骨折或螺旋骨折,多采用较大重量的骨骼牵引逐渐复位,只要牵引方向和牵引重量合适,往往能自动得到良好的对位,无须进行手法复位。3-5天后经X线床头透视或照片,骨折畸形已纠正,可逐步减轻牵引重量。若为横断骨折仍有侧移位者,可用双手的手指或手掌,甚至十指合扣的两前臂的压力,施行端提和挤按手法以矫正侧方移位。粉碎骨折可用四面挤按手法,使碎片互相接近,斜形骨折如两斜面为背向移位时,可用回旋手法使远端由前或由后绕过对面,粉碎骨折因愈合较慢,牵引时间可适当延长。2.固定方法
(1)夹板固定:骨折复位后,在维持牵引下,根据上、中、下不同部位放置压垫,防止骨折的成角和再移位。股骨干上1/3段骨折,应将压垫放在近端的前方和外方,股骨干中1/3骨折,把压垫放在骨折线的外方和前方,股骨干下1/3骨折,把压垫放在骨折近端的前方。再按照大腿的长度放置四块夹板,后侧夹板上应放置一较长的塔形垫,以保持股骨正常的生理弧度,然后用四条布带捆扎固定。(2)持续牵引:由于大腿部肌肉丰厚,肌力强大,加之下肢杠杆力量强,对骨折施行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术后,仍有可能使已复位的骨折端发生成角甚至侧方移位。因此,还应按照病人年龄、性别、肌力的强弱,分别采用持续皮肤牵引或骨牵引,才能维持复位后的良好位置。皮肤牵引适用于儿童和年老、体弱的成年人;骨骼牵引适用于下肢肌肉比较发达的青壮年或较大年龄的儿童。儿童牵引重量约1/6体重,时间约3-4周;成人牵引重量约1/7体重,时间约8―10周。l周后床边X线照片复查,如骨折对位良好,即可将牵引的重量逐渐减轻至维持重量,一般成人为5kg左右,儿童为3kg左右。在维持牵引的过程中,应注意调整牵引的重量和方向,检查牵引装置,保持牵引效能,防止过度牵引,以达到维持骨折良好的对位对线的目的。股骨干骨折常用的持续牵引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垂直悬吊皮肤牵引:适用于3岁以内的儿童。此法是把患肢和健肢同时用皮肤牵引向上悬吊,用重量悬起,以臀部离开床面一拳之距为宜,依靠体重作对抗牵引。如果臀部接触床面,说明牵引重量不够,要重新调整重量,使臀部离开床面。牵引期间要注意双下肢血液循环情况。此法患儿能很快地适应,对治疗和护理都比较方便。一般牵引3-4周后,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愈合。②皮肤牵引: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的人。用胶布贴于患肢内、外两侧,再用绷带裹住,将患肢放置在牵引架(托马氏架)上。4-8岁的患儿牵引重量为2―3kg,时间为3―4周;成人约为1/7-1/12体重,一般以不超过5kZ为宜,时间约为8―10周。用皮肤牵引时,应经常检查,以防胶布滑落而失去牵引作用。③骨骼牵引:较大儿童及成人采用骨骼牵引,并将患肢放在布朗架上按部位不同,可采用股骨髁上牵引、股骨髁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股骨髁上牵引:适用于中1/3骨折或远折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中1/3骨折应置患肢于外展中立位,下1/3骨折应置患肢于屈髋屈膝中立位。股骨髁牵引:适用于上1/3骨折和远侧骨折端向前移位的下1/3骨折,患肢置屈髋屈膝中立位。胫骨结节牵引:适用于上1/3骨折和骨折远端向前移位的下1/3骨折,患肢置屈髋外展位。较大的儿童或少年不宜在胫骨结节部穿针,应向下2-3em处穿针。3.手术治疗的适应症股骨干骨折经过非手术治疗,一般都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但有以下情况者,可考虑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严重开放性骨折早期就诊者;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需手术探查及修复者;多发性损伤,为了减少治疗中的矛盾,便于治疗者;骨折断端间嵌夹有软组织者。常用的手术方法有接骨板固定和髓内针固定两大类,上、中1/3骨折,多采用髓内针,下1/3骨折多采用接骨板。手术治疗存在着可能发生感染,骨痂生长慢,股四头肌粘连,骨折愈合时间偏长等缺点,所以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股骨干骨折畸形愈合成角大于10°―15°、旋转大于30°、重叠在2-3cm以上者,若骨折在3个月以内,愈合未坚固,患者体质较好,可在充分麻醉下,重新折骨后给予外固定;若骨折已超过3个月,愈合坚强,手法折骨有困难者,应切开复位给予内固定。对迟缓愈合者,应着重改进外固定装置,延长固定时间,给骨折处按摩、卡挤和纵向压力刺激以促进骨折愈合。骨折不愈合者应施行手术内固定和植骨术治疗。4.药物治疗按骨折治疗的三期辨证用药,早期可服新伤续断汤,中期服接骨丹,后期服健步虎潜丸。5,练功活动较大儿童、成人患者的功能锻炼应从复位后第2天起,开始练习股四头肌舒缩及踝关节、跖趾关节屈伸活动。如小腿及足出现肿胀可适当按摩。从第3周开始,直坐床上,用健足蹬床,以两手扶床练习抬臀,使身体离开床面,以达到使髋、膝关节开始活动的目的从第5周开始,两手提吊杆,健足踩在床上支撑,收腹、抬臀,臀部完全离床,使身体、大腿与小腿成一乎线,以加大髋、膝关节活动范围。经照片或透视,骨折端无变位,可从第7周开始扶床架练习站立解除牵引后,对上1/3骨折加用外展夹板,以防止内收成角,在床上活动1周即可扶双拐下地作患肢不负重的步行锻炼。当骨折端有连续性骨痂时,患肢可循序渐进地增加负重。经观察证实骨折端稳定,司改用单拐,1-2周后才弃拐行走。此时再拍X线照片检查,若骨折没有重新移位,且愈合较好,方方可解除夹板周定。
【发表评论】【查看评论】【收藏此页】【大中小】【打印】【关闭】相关文章・[骨伤]髌骨骨折・[骨伤]趾骨骨折・[骨伤]股骨干骨折・[骨伤]股骨转子间骨折・[骨伤]股骨颈骨折精彩广告热点资讯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