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4 12:32:27 来源:www.39kf.com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属于生理学栏目,主要讲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以前多称为成人型( adult)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以临床上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
1 发病机制
aRDS的发病机理仍不甚清楚。某些因素直接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aCM),导致aLI,如高浓度氧等有害气体的吸入,首先损伤肺泡上皮细胞。误吸时,pH≤2的胃内容物对aCM造成严重的化学性损伤;同时食物残渣和胃液本身还可堵塞和污染呼吸道,影响通气功能。弥漫性肺炎引起的急性呼衰,是否应归入aRDS,尚有争论。现倾向于只要血气等有关生理指标达到标准,仍应考虑为aRDS。
在aRDS的发病中,
1.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aRDS
在aRDS的发病中,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可导致多种炎症细胞的激活和一系列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机体的损伤。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可再激活炎症细胞,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释放更多的炎症介质或细胞因子,使机体的损伤信号进一步放
因此,目前认为aRDS发病的关键是致病因子激活了细胞和体液因素,导致了体内过度或失控性炎症反应(exagger-atedoruncontrolledinflammatoryresponse)。这种炎症反应是全身性的,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ame,sIRS)。aRDS只不过是这种全身炎症反应的一部分,故将aRDS视为sIRS在肺部的表现。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损伤的生理反应,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损伤的修复。在aRDS、sIRS时炎症为何失去控制?可能与炎症介质产生异常、代谢改变,以及机体的反应不当等因素有关,尚需深入研究。
1.2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与aRDS
晚近发现,机体在创伤、感染和休克等引起的sIRS的同时,也发生了代偿性抗炎反应,释放内源性抗炎介质以对抗炎症介质,有助于防止或减轻sIRS引起的自身组织损伤。但若该反应过度,则成为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anti-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cARS)。其后果包括两个方面:①使细胞因子由保护性作用转为损伤性作用,炎症过程失控,局部组织及远隔脏器均遭损伤,形成包括aLI、aRDS在内的mODS。②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抑,从而引发脓毒症,进一步诱发或加重aLI、aRDS或mODS。
当然,如果内源性抗炎介质相对或绝对不足,则不能限制sIRS的发展,对机体仍然不利。如何使抗炎反应适度,保持体内sIRS/cARS的动态平衡,亦需深入研究。
1.3肺巨噬细胞在aLI中的始动作用
八十年代,多强调中性粒细胞在aRDS发病中的作用,但临床发现,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时仍可发生aRDS。还发现某些致病因子不通过中性粒细胞,即可直接导致aLI。而巨噬细胞在aRDS发病中的作用,近年来倍受重视。已发现aRDS发病6~24h,肺巨噬细胞
1.4 “二次打击”(secondinsult)与aRDS发病
近年来发现,机体在受到创伤、烧伤和大手术等“第一次打击”(firstinsult)后,如并发脓毒症或不恰当复苏(第二次打击),此时因机体已被“第一次打击”“致敏”,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损伤〔2〕。mileski等的实验表明,兔失血性休克后,如到前炎症阶段方使其复苏,此时再以脂多糖(lPS)输注,兔对lPS作用的敏感性大为增加。“二次打击”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临床aRDS患者,不但要尽快除去原发损伤的打击,还要尽可能避免导致“二次打击”的诱因,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恶化。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