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8 03:53:03 来源:www.lncdc.com
(Campylobacteriosis)
弯曲菌最早于1909年自流产的牛、羊体内分离出,称为胎儿弧菌(vibriofetus),1947年从人体首次分离出该菌。至1957年king把引起儿童肠炎的这种细菌定名为“相关弧菌”(relatedvibrios)。1973年Sebald和Veron发现该菌不发酵葡萄糖,DNA的组成及含量不同于弧菌属,为了区别于弧菌而创用了弯曲菌(campylobacter)这一名称。到1977年Skirrow改革培养技术,在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到弯曲菌,从而确立了病菌与疾病的关系,并把由弯曲菌引起的腹泻正式命名为弯曲菌肠炎(campylobacterenteritis)。弯曲菌病是由弯曲菌属中的空肠亚种细菌所致的多型性、人和动物共患的肠道传染病。以前曾称“空肠孤菌病”。本病分布广泛,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发生,对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是弯曲菌感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病原为螺旋菌科、弯曲菌属中的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革兰氏阴性。僵硬而弯曲的杆菌。呈逗号状、S形或海鸥形等,长1.5~5μm,宽0.2~0.8μm。菌体一端或两端有鞭毛,运动活泼,在暗视野镜下观察似飞蝇。在老龄培养基中呈螺旋状长丝或圆球形,具有一端或两端单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胞和荚膜。微需氧菌,在含2.5~5%氧和10%CO2的环境中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37~42℃。在正常大气或无氧环境中均不能生长。本菌在普通培养基上难以生长,在凝固血清和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36小时可见无色半透明毛玻璃样小菌落,单个菌落呈中心凸起,周边不规则,无溶血现象。本菌对1%牛胆汁有耐受性,可用于纯菌分离。空肠弯曲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发酵糖类,不分解尿素,靛基质阴性。可还原硝酸盐,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为阳性。能产生微量或不产生硫化氢,甲基红和vp试验阴性,枸椽酸盐培养基中不生长。有利于本菌的培养,对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族的抗生素敏感,而对杆菌肽、多粘菌素B、新生霉素有抵抗力。对干燥、阳光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泛,存在各种动物体的肠道内,从粪便中排出,污染外界环境,这种排菌动物可成为传染源,国内已发现有19种之多,鸡的自然感染率最高,多在50%以上,认为鸡可能是空肠弯曲菌的贮存宿主,为猪空肠弯曲菌性肠炎的重要传染源之一。猪本身有很高的带菌率,通常情况下可达90%以上,更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传染源。人亦可作为传染源,无症状的带菌者.对人构成威胁.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病传染途径呈多种方式,可经猪饲料传播,经相互间的水平传播,从带菌者粪便中排出,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而构成传染。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和其他方式传播。患病猪都有典型的一时性腹泻,但也有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临床症状表现不一致。有无症状的隐性带菌者,有轻型腹泻、重型腹泻及其他临床症状。潜伏期3~5天,主要症状为发热、肠炎、腹泻和腹痛,与细菌性痢疾相以。但病情较轻。仔猪的发病率高于成年猪,有时表现寒战、抽搐、发抖,有时有呕吐现象,大便呈水样量多,排便次数增加,严重者病后1~2天出观痢疾样大便,便中带有血液和粘液,腥臭味,全身发生脱水现象,后期表现呼吸困难。病理变化病变部位主要在空肠。有时结肠及回肠亦有变化,可见到弥漫性出血性水肿及渗出性肠炎,回肠末端及回盲瓣上有溃疡性病变。常常见到增生性肠炎的病变,为一种未成熟的上皮细胞增生,引起肠壁变厚,细胞内有弯曲菌存在。试验小猪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性肠炎病变,或具有类似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猪的肠粘膜上皮组织细胞有扩散性隐窝增生现象,同时细胞内有弯曲菌存在,部分细胞有浸润性炎症现象。
1细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本菌为革兰氏阴性,不易着色,可用复红、姬姆萨染色剂对制好的病料玻片进行染色镜检。本菌菌体纤细,呈螺旋形、S形、海鸥形或逗点状多种形态。如按常规鞭毛染色镜检,菌体两端有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活菌悬滴,呈特征性的螺旋状运动。
(2)分离培养:本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必须有一定菌量接种在营养丰富的选择性培养基上,才能抑制其他细菌生长而分离出本菌。常采用微氧法来检出本菌。
(3)生化反应:将分离到的本菌置于低氧(含5%氧)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化反应,效果较好。本菌不分解也不氧化碳水化合物,靛基质、M.R.、V.P.、H2S、尿素、枸橼酸钠盐、丙二酸盐和明胶等均为阴性反应。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阳性,硝酸盐还原阳性。
(4)菌型鉴定:空肠弯曲菌的生物学分型方式和方法不一致,有待于改进和完善之中。常用马尿酸水解实验、快速H2S产生实验、萘啶酮酸敏感实验和DNA水解实验。有的分为4个生物型;有的分为8个生物型;也有的分为11个生物型。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空肠弯曲菌噬菌体的分型系统。但是还有些菌株不能分型,迄今尚缺乏一个统一被公认的分型方法,因此,应进一步探讨新的血清型及新的分型方法。
(5)血清学检查:经空肠弯曲菌感染者,病后数日即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并迅速进入高峰,持续数月后下降。可应用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实验、杀菌实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另外,弯曲菌肠炎患者周围血中的白细胞总数有轻度增加,大便镜检可见到多量的脓细胞。
(1)一般及对症治疗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急性期性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高热者可予物理降温,严重并有脱水征患者应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2)病原治疗1、空肠弯曲菌感染,应尽早进行治疗,首选红霉素,成日每日0.8―1.0g,小儿每日40―50mg/kg,口服5―7日。也可选用多西环素、四环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氯霉素、磷霉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2、胎儿弯曲菌感染,可选用庆大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等其他敏感抗生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选用氨苄霉素和/或氯霉素治疗,疗程2―3周。
(1)细菌性痢疾典型菌痢有高热、腹痛腹泻、泻脓血便。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左下腹明显压痛,且有肠索,伴明显里急后重。粪检有较多脓细胞、吞噬细胞。重者常脱水。这都有利于和本病区别。
(2)其它细菌所致腹泻,如鼠伤寒、致病性大肠杆菌、耶氏菌、亲水气单胞菌,其他厌氧菌等,单从临床有时很难鉴别。怀疑时应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来确诊。
(3)肠道外感染者须与沙门菌病及布氏菌病鉴别。
(注:空肠弯曲菌肠炎与其他原因所致腹泻相类似,必须加以区别,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反应加以区别。)
(1)防治原则
空肠弯曲菌病与其它肠道传染病一样,对个体的防治措施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染源的管理
空肠弯曲病的重要传染源是受感染的人和动物,因此控制动物的感染,防止动物排泄物污染水、食物至关重要。对于腹泻患者要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托幼、饮食行业、供水等集体单位人员,更要注意其卫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带菌者,对带菌者粪便进行消毒。
②切断传播途径
空肠弯曲菌病是主要的食物源性传染病,因此要做好食物及水源的保护,尤其对肉类食品的深加工,切断病原的传播。要把住“病从口入”关,不吃生的及半生肉食品。牛奶彻底消毒,不喝没有经卫生处理的生水,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洁瓜果;不吃未经处理的剩饭剩菜。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等。
③保护易感人群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尤其在夏秋季节及旅游时节,更要注意个人饮食卫生。目前许多科研工作者正致力于疫苗的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有效的空肠弯曲菌疫苗,从而达到对空肠弯曲菌病的有效防治。
④病原监测及耐药性分析
监测目的:及时掌握空肠弯曲菌在我国的感染情况,查明高发地区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明确高发的菌株变异及耐药性变迁的情况,在重点地区追踪监测带菌者。各地区加强耐药性分析,一定时间内完成常用腹泻治疗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的药敏实验。欧美国家空肠弯曲菌的感染是食源性感染的监测病原之一。在我国目前空肠弯曲菌病仍未列入监测病原之列。
(2)空肠弯曲菌病防治的新特点
对于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食物源性传染病空肠弯曲菌病防治的新特点。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交通的便捷,及现代人对方便食品,熟肉食物的青睐,空肠弯曲菌病已发展成为世界性传染疾病。病原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北美和欧洲发生的几次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远距离爆发也说明了当今食物源性感染性疾病的新特点。
结合当今感染性疾病的新特点及当前世界疾病控制的特点,我国空肠弯曲菌病的防治也开始试行以实验室为基础的即时全国网络监测系统。临床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的结合,流行病学家与临床医生的结合。基层实验室与中心实验室结合。在每个基层实验室,做到标本收集的及时性,背景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及信息交流的及时性。中心实验室必须做到设备的标准化,科研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检测技术的一致性和数据分析的统一通用性。在每个分中心做到病原信息的及时交流,以便有效防止大范围的流行和暴发。以疾病控制中心为国家中心实验室,对各地数据的综合分析,统一比较,这对于散发多见的空肠弯曲菌病,远距离的病原的相关分析和及时的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流行现状
弯曲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通过动物、食物、水、牛奶等传播。近些年来,弯曲菌感染率在世界各地普遍呈上升趋势。在一些发达国家,弯曲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病例数甚至超过了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成为最常见的腹泻致病菌。在发展中国家,弯曲菌是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建立主动监测系统。弯曲菌感染与季节的关系,发达国家弯曲菌感染多发生于夏、秋季。发展中国家感染高峰季节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墨西哥、尼日利亚、秘鲁、泰国的感染高峰为干燥季节,而南非、印度、埃及则集中于雨季。我国成都报道当地感染率春夏季高,秋冬季低。发展中国家这种无规律性的现象可能与监测系统不完善以及热带国家气温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有关。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