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6 06:22:57 来源:www.yn.xinhuanet.com
新华网云南频道11月4日消息从9月27日开始,华坪县某中学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初中女学生接连发生反复“昏倒”事件,当地卫生、防疫及医疗部门进行了积极的抢救,但病例仍逐渐增多达32人。
10月17日8时05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领导接到了求援电话,希望该院火速派专家参与抢救。赵旭东院长立即派遣精神科的曾勇副教授、郭万军医生前往。据了解,所有发生过“昏倒”的学生都有阵发心慌、胸闷、头昏、“昏厥”等表现。多数“昏厥”时间为5-10分钟,个别学生“昏厥”时间长达3小时。检查身体均无异常,实验室及心电图检查也未发现异常结果。当地卫生部门采取各种急救措施,并排除了流行病及中毒的可能,但半数患者治疗后又再次复发,个别患者复发次数多达14次,尤其当看望人员和医务人员较多时,患者“昏厥”次数增多、“昏厥”时间延长。根据上述情况,医生们基本确定了“集体癔症”的诊断。次日,附一院两位医生来到发病学校为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经过治疗,患者对自己的心理困难和病情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均“笑眯眯”(该校教师语)地离开了治疗现场,并把她们的理解、体会和治疗效果传播到全校师生当中。从当天下午至今,该校学生再无一例发病。10月19日清晨,两位医生结合在治疗中发现的问题,为全校600余名师生进行了《青少年心理卫生常识》的讲座,并在讲座后回答了师生提问。
据两位医生介绍,在这次事件中,发病学生均为十三四岁的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处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过渡中,面临着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变化压力与困惑,且学生遇到的应激处境多与考试、人际关系、家庭问题有关。由于没有得到正规的生理和心理卫生教育,加之学生生活条件较差(20多人住一间宿舍),管理过于严格,在一名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首次发病后,造成了癔症流行。
据了解,在云南,以集体形式发作的癔症屡有发生,多未被及时、准确地识别处理,以致引起不良的社会心理后果。这次事件的发生提醒人们,在青少年儿童发育成长过程中,应在中、小学校中积极开展较为系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教育,努力改善学生生活条件,注意劳逸结合。专家们同时呼吁,卫生行政部门和全社会要更加关心和支持中、小学生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在可能的范围内,在每所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卫生咨询室,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定期为中小学师生讲授青春期生理及心理卫生知识。
癔症即心意病,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症。多发病于16-30岁之间,女多于男。
强烈的精神创伤往往是癔症第一次发病的诱因;以后的发病则不一定都有强烈的精神因素,而可能只是在相关的暗示下就突然发作了。精神因素和暗示的作用是癔症发病的主要诱因,但并不是所有遭受强烈的精神创伤者都发生癔症,这与患者的病前个性(如情感代替理智、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和好幻想)有关。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从器官功能失调到精神异常,应有尽有,所以有人说“症状包括整个医学的内容”。主要有两类:(1)以精神障碍为主的分离型障碍,如:嚎啕痛哭、又吵又闹的情感爆发、神鬼附体、朦胧、神游、昏睡等意识状态改变,短暂言行紊乱及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障碍;(2)以躯体功能障碍为主的转换型癔症,如:咽喉部有异物感、突然失明、失聪、失语等感觉异常,肢体抽搐、瘫痪等运动障碍,腹部不适、尿频、尿急、心慌、气急等内脏器官感觉不适,但所有这些症状均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
该病经治疗后,恢复一般是良好的,但极少数病人若得不到恰当的治疗,病程迁延,可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因合并症而影响寿命。
癔症的治疗以解释、暗示、催眠等心理治疗为主,有时患者不易接受心理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春城晚报)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