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胸痹

胸痹 疾病

疾病首页 疾病知识 在线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解读

胸痹的治疗内容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内容:

心血瘀阻证 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加剧。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气滞心胸证 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腑涨闷,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瘀滞,心脉不合。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痰浊闭阻证 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证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寒凝心脉证 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多因气候骤冷或咒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冷,甚至手足不温,冷汗不出,胸闷气短、心悸、脸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证机概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气阴两虚证 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无力,声息低微,面色晄白,易汗出,舌质绛红,舌体胖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带。 证机概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心肾阴虚证 心疼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证机概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心肾阳虚证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而甚,自汗,面色晄白,神倦怯冷,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方药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2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柴胡10克,枳壳12克,降香10克,延胡索12克,丹参2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半夏厚朴汤加减 [1]方药: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苏叶10克,枳壳10克,生姜4片(自备)。水煎服,日l剂。 中成药 ⑴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 ⑵速效救心丸,1~3丸含服。 ⑶五灵止痛胶囊,每次1-2粒,痛时服。 ⑷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l~2次,肌肉注射;或用4~8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该品亦适用以下各型。 单方验方 ⑴冠心Ⅱ号方(北京西苑医院验方) 处方:红花、赤芍、丹参、川芎各15克,降香12克。水煎服。 ⑵活血养心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丹参30克,川芎lO克,红花15克,党参30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香附15克,赤芍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6克,茯苓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痰浊壅塞型【证见】 胸闷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体胖,痰多。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 1.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瓜蒌仁12克,薤白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丹参15克,白蔻仁6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瓜蒌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⑴温胆汤加减方(邓铁涛验方) 处方:法半夏9克,茯苓12克,橘红、枳壳、甘草各4.5克,竹茹9克,党参15克,丹参12克。水煎服。 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五爪龙或吉林参6克(另炖)。心痛明显者,可合失笑散或三七末冲服。 ⑵加味瓜蒌薤白汤(刘正锡《新千金方》) 处方:瓜蒌30克,薤白15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降香15克,枳壳10克,桂枝10克,太子参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阴寒凝滞型【证见】 胸痛彻背,受寒则甚,畏寒肢冷。舌质白滑,脉沉细。 【治法】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 1.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瓜蒌仁15克,薤白12克,枳实10克,桂枝12克,熟附子10克,丹参15克,檀香9克。水煎服。 2.中成药 ⑴苏冰滴丸,每次2~3丸,每日2次。 ⑵冠心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⑴胸痹汤(范文甫验方) 处方:桂枝10克,瓜蒌皮、薤白、炒枳壳、姜半夏、厚朴各9克,生姜6克,陈皮3克。水煎服。 ⑵利湿化瘀汤(刘正锡《新千金方》) 处方:法半夏10克,川芎9克,麦冬9克,赤芍9克,五味子9克,茯苓30克,党参30克,枳实10克,丹参3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心肾阴虚型【证见】 胸闷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 1.主方左归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12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柏子仁12克,丹参15克,郁金lO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阴虚阳亢者,加钩藤15克、石决明、鳖甲各20克。 2.中成药杞菊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气阴两虚型【证见】 胸闷隐痛,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遇劳则甚。舌质偏红或有齿印,脉细无力或结代。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 1.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党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生地黄15克,茯苓12克,黄芪15克,丹参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洋参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⑴益气活血汤(赵冠英验方) 处方:党参(人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8克,瓜蒌皮15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莪术15克,川芎15克,桂枝10克。水煎服。 ⑵健脾益气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太子参30克,丹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赤芍10克,麦冬12克,制半夏9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阳气虚衰型【证见】 胸闷气短,甚则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沉细。 【治法】 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 1.主方参附汤(陈自明《妇人良方》)加味 处方:人参10克(或党参30克),熟附子12克,干姜9克,桂枝12克,茯苓15克,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15克,丹参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阳损及阴者,加麦冬15克,五味子6克。 2.中成药 ⑴活心丹,每次1—2丸,每日1—3次。 ⑵舒心丸,每次1—2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⑴温冠方(瞿旭验方) 处方:黄芪20克,全当归、党参、全瓜蒌各15克,桂枝、赤芍各10克,细辛、沉香各5克,薤白12克,丹参30克。水煎服。 寒甚者,可加附子、干姜、荜茇、姜黄。 ⑵温痛方(黄树华《湖南中医杂志》1988.4) 处方:淫羊藿、巴戟天、鸡血藤各30克,附子、桂枝各10克,红花3克。水煎服。 ⑶冠心通痹汤(柯雪帆验方) 处方:熟附子lO克,全瓜蒌30克,桂枝18克,炙甘草1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贝母9克,法半夏10克,党参20克,生牡蛎30克(先煎)。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胸痹治疗的其他疗法 1.膏药穴位贴敷 ⑴心绞痛宁膏(锦州中药厂生产,含丹参、红花等):贴敷心前区,具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的功效。 ⑵通心膏(徐长卿、当归、丹参、王不留行、鸡血藤、葛根、延胡索、红花、川芎、桃仁、姜黄、郁金、三七、血竭、椿皮、穿山甲、乳香、没药、樟脑、冰片、木香、人工麝香、硫酸镁、透骨草):贴敷心俞、厥阴俞或膻中。 2.推拿疗法 按摩腹部的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关元、心俞、厥阴俞或华佗夹脊压痛点等,对治疗心痛有效。 3.水浴疗法 用威海矿泉水淋浴,每次5-10分钟,水温40~C左右,以无不适为佳,出浴休息10分钟,再疗5~10分钟。以20-25天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另一疗程。对治疗心痛有较好效果。 4.气雾剂吸人 ⑴寒心舒气雾剂(含肉桂、香附等):对准舌下喷雾,每次喷1~2下。具有温通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⑵热心舒气雾剂(含牡丹皮、川芎等):对准舌下喷雾,每次喷1—2下。具有凉血清热,活血止痛的功效。 5.针灸疗法 ⑴体针:主穴分两组:膻中和内关;巨阙和间使。操作时主穴交替轮换,每日针刺1次,获得针感,留针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间隔5~7日。 ⑵耳针:穴位:心、交感、皮质下、神门。每次2—3穴,留针。 6.饮食疗法 ⑴人参三七炖鸡:人参10克,三七5克,鸡肉100克,共放炖盅内隔水炖1小时服食。阳气虚衰者可常服;气阴两虚者人参可改用西洋参。 ⑵薤白陈皮粥:薤白头15个,陈皮1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盐调味服食。适用于痰浊壅塞者。 ⑶丹参三七炖瘦肉:丹参20克,三七5克,猪瘦肉100克,共放炖盅内隔水炖熟,饮汤食肉。适用于心血瘀阻者。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相关阅读

猜你感兴趣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