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晚期肝癌怎么办?后期治疗要注意什么?

415人浏览时间:2019-06-19 16:38:02来源:肝癌

不管是什么疾病,作为家属来说,他们都是希望自己能够为患者多做一点什么,哪怕是一点点的机会,也要紧紧的抓住,那么你知道吗?对于很多肝癌晚期的患者来说,他们的身上病痛逐渐加深,为了缓解病痛,一般的介入治疗对于患者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轮到晚期肝癌怎么办?后期治疗要注意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更多的细节,多注意细节才能隔年健康。

肝癌的患病率逐年攀升,而且病症比较隐匿,一旦发现多属中后期。在肝癌的综合诊疗方案中,目前公认应首选肝癌晚期介入治疗,因此肝癌的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治疗,已为临床所接受。有条件的医院都在应用介入治疗,对肝癌进行治疗。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对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时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治疗前的血管造影,对造影的双血供血管形态学改变的观察、分析中晚期肝癌引起血流循环动力学的改变,根据血流循环动力学改变的情况制定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案,考虑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介入治疗双灌注问题,耐药性等问题。

一、肝癌晚期介入治疗之血管造影

中晚期肝癌经临床和影像学或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明确后,仍需要进行血管造影。这时治疗前的血管造影(最好是DSA),不仅有协助临床进一步明确诊断外,更重要的目的是:

①明确肝癌供血动脉的起源及变异情况;

②了解肝脏双血供(肝动脉、门静脉)血管形态学改变的情况;

③了解肝癌引起的血流循环动力学改变的情况;

④制定介入治疗方案,分配灌注药的量。

对于首次接受肝癌晚期介入治疗的患者,血管造影时一定要注意造影的顺序,因为肝癌的供血动脉可发生变异。为了不漏掉起源变异或可能参与的供血动脉,不要只做腹腔动脉或超选择肝动脉造影。应先作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膈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的需要再做超选择的供血动脉造影。

肝癌引起明显的血流循环动力学的改变,门脉血回流受阻,门脉显影时间明显延长。因此在作间接门造影时、设置造影时间时应相应延长,持续曝光20秒左右。肝动脉超选择造影、曝光时间10~20秒即可,以显示供血动脉,瘤血管、瘤染色、动-静脉分流的情况。

肝癌DSA的表现(血管造影表现)千变万化,分析肝癌造影表现出时,不仅要注意双血供(肝动脉、门静脉)血管形态学的改变,还要动态观察肝癌所引起的血流循环动力学的改变情况。

二、肝癌晚期介入治疗之双血供血管形态学的改变

肝脏是一个双血供器官,中晚期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门脉参与周边部的供血。肝癌不仅引起肝动脉形态学的改变(供血动脉增粗、瘤血管、瘤染色、动静脉分流等),而且引起门脉血管形态学的改变(瘤栓、压迫、推压移位、瘤区门脉不显影、门脉主干延迟显影,不显影等)。在动态观察双血供血管形态学改变的情况下要注意肝癌的大小形态;血供多少;门脉内有无瘤栓;肝动脉-静脉分流的情况。

三、肝癌晚期介入治疗之中晚期肝癌引起肝脏血流循环动力学的改变

中晚期肝癌不仅引起双血供血管形态学的改变而且引起血流循环动力学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腹腔动脉DSA时肝脏显影的时相发生明显的改变

正常肝脏腹腔动脉DSA时,肝动脉肝内分支显影(称肝动脉期)后,进入肝窦内的造影剂被肝窦内不含造影剂的门脉血(占3/4)所稀释,肝实质不显影。腹腔动脉DSA时,随脾动脉血进入脾脏的造影剂经脾静脉进入门脉及肝内分支,使肝内门脉分支显影(称为肝门脉期)。随门脉血进入肝窦的造影剂被肝窦内不含造影剂的动脉血稀释,但稀释后的造影剂浓度仍能使肝实质显影(称为肝实质期)。脾-门循环时间为5~6秒。中晚期肝癌时,腹腔动脉DSA、肝癌供血动脉显影后,瘤实质显影,非瘤区不显影。瘤区门脉不显影,门脉主干显影延迟,或不显影,脾—门循环时间明显延长。

2、动脉、门脉供血比例发生改变

正常肝脏门脉血供占3/4,而肝动脉仅占1/4,因此肝动脉<脾动脉。肝癌时,肝动脉明显增粗,肝动脉≥脾动脉。腹腔动脉造影时,瘤区由于动脉血供增大而出现瘤染色等。

3、血流方向发生改变

正常肝脏、肝动脉血进入肝窦,汇集后进入肝静脉,流入右心房。肝癌可引起肝动脉血流方向的改变,肝动脉血向静脉分流(肝动脉—肝静脉分流、肝动脉—下腔静脉分流、肝动脉—门分流)。在瘤区发生肝动脉—门静脉分流时,周围门脉分支显影,甚至逆流使门脉主干、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逆行显影。

任何疾病的发生,大家都是不愿意看到的,如果遇到了肝癌晚期的话,家属应该尽自己所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让患者能够安静的度过剩下的时光,同时,我们还应该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只有陪伴才是治病的有效方式,好的机会就在你的眼前,相信你一定是不会错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