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田痣的特征你了解吗 教你如何区别褐青色痣

444人浏览时间:2019-05-21 15:05:25来源:太田痣

太田痣是人们身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对于太田痣相信生活中很多人都看见过,但是很多人还是经常把太田痣跟其他种类的痣弄混淆,譬如经常有人把太田痣当成褐青色痣来医治,或者把褐青色痣当成太田痣来看待,虽然太田痣经常发生,想必对于太田痣的特征还是不够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太田痣的几大特征都有哪些?以及为大家介绍一下褐青色痣和太田痣的区别有哪些?

大田痣的几大特征:

太田痣在东方国家更常见,大约有50%的患者在出生时就已经发现,另外一半患者中大部分到儿童期出现皮损,只有个别患者的皮损到青春期才逐渐明显。那么大田痣临床上都有什么主要特征?

1.位置

太田痣常发生于眶周、前额、颧部、颞和鼻翼部位,也可累及角膜、结膜、虹膜、眼底、视神经、视神经乳头、眶周骨膜和眼球后脂肪。太田痣的皮肤损害主要分布在三叉神经的第一、二支区域内。

2. 颜色

大多太田痣的中心部颜色较深,边沿色较淡,可呈灰蓝色、淡青色、褐青色到蓝玄色或褐等多种颜色,因人而异。太田痣的颜色可发生变化,如夏季颜色较深,冬季较浅,情绪对颜色也有影响。轻型太田痣可只表现为眼眶四周的淡褐色点状或片状色斑,重型可表现为单侧面部或双侧面部的褐色、青褐色或青玄色色斑。

3.年龄

很多人将太田痣称为黑胎记,但也有部分患者是在出生后数年甚至十多年才出现,少数患者发病时间更晚。与生俱来的太田痣患者,通常在4-5岁和12-14岁时会波动一次,这个时期的太田痣会长大一些或者颜色加深一些。后天发生太田的痣患者,通常在4-5岁或12-14岁左右时长出,也有更晚一些才长出太田痣的患者。

4.发展

太田痣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颜色加深,过度的劳累、日晒,月经期和妊娠时都可以使太田痣的颜色明显加深。太田痣一旦出现,如不手术去除,终身不会消退。

5.人群

太田痣好发于有色人种,如黑种人、黄种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约50%患者在出生时即有,还有一部分患者10-20岁间才开始出现,个别患者到妊娠时才发生。

褐青色痣和大田痣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褐青色痣与大田痣混淆,褐青色痣曾被人们认为是大田痣的一个变种,但其实褐青色痣和大田痣在临床特点和组织病理上均存在许多不同,褐青色痣(真皮斑)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的皮肤色素性疾病,因为好发于颧骨又称颧骨母斑,而色素沉积于真皮层,又让它有了真皮斑的名称。太田痣是一种波及巩膜及同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以灰蓝色斑状损害为特征的疾病,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

1、 褐青色痣(真皮斑)多发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15~45岁,部分病人有家族史。

主要病理特点为在颧部对称分布的直径1~5毫米左右黑灰色斑点,无任何自觉症状。太田痣好发于有色人种,如东方人及黑人,日本的患病率为0.3%~1.0%,65%的患者出生时即有,其余多在8~21岁之间出现,偶有晚发或妊娠时发生,女性多见。

2、 褐青色痣(真皮斑)的患者部分病人有家族史。该疾病需要与大田痣和雀斑加以区别。

曾被认为是大田痣的一个种类,但其实和大田痣存在不同,也有人称本病为获得性大田痣。太田痣临床上大多数为单侧分布,沿三叉神经眼、上额支走行,发病早,多在出生时或1~2岁发病,皮损为融合性的色素沉着斑,常合并有眼、口腔黏膜损害。

3、 大田痣多数是由遗传因素引起,也有少部分是幼儿时期不知不觉中出现的。

皮损为淡青色、灰蓝色、褐青色至蓝黑色或褐黄色的斑片或斑点。皮损的颜色因日晒、劳累、月经期、妊娠而加重。有的青春期变深扩大。

太田痣的特征你了解吗? 教你如何区别褐青色痣。相信通过上文小编的介绍大家都知道了太田痣都有哪些特征了,那么针对这些特征,你可以分别从位置、颜色、年龄、发展、以及人群这五大方面来辨别出太田痣来,毕竟对于身体初次出现太田痣的人来说确实难认出太田痣到底是什么样的,也容易把它与其他种类的痣弄混淆,希望更多的人都能进一步了解太田痣。也能彻底分清楚太田痣和青褐色痣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