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易患人群有哪些?早查早治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487人浏览时间:2019-05-02 13:38:36来源:大肠癌
大肠癌的诱发是有原因的,通过这些原因可以归纳为一个群体,而这些人就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因此需要做好相关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医治。但是对于大肠癌的早查早治,患者们需要五大问题:一是40岁后,患大肠癌的几率会上升;二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有“中国特色”;三是大肠癌的“主打”症状是血便;四是直肠指检不能取代大便隐血;五是发生结直肠癌后,不是切得越多越好。只有注意这些相关事项,才能做到全面有效的医治,帮助慢慢缓解恢复。
大肠癌易患人群:
结肠炎性疾病史:
某些结肠疾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机会,所以一般这样的患者患有结肠癌的危险性是高于常人。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分各种免疫力逐渐下降,各种致病因素对大肠黏膜刺激的时间也随之增长,大多数患者在50岁以后发病。
大肠息肉史:
大部分结直肠癌是从小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其中绒毛样腺瘤息肉更容易发展成癌的,恶变机会约为25%,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1-5%。
家族史:
大肠癌具有遗传的特点,如果父母得过结直肠癌的,其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险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大约1/4的新发患者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
基因背景: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畅癌等都是由于相应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这类患者不仅发病几率明显增加,并且发病年龄更小。
大肠癌早查早治,需要关注下面这5个问题:
第一,40岁后,患大肠癌的几率会上升
确实如此。从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大肠癌的高发群人集中在41-65岁。但也有数据显示,发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
第二,大肠癌的高危人群有“中国特色”
这是中国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的发现。所谓大肠癌的“中国特色”,是指在下面4种情况占1项,就可以视为高危人群:1.在直系亲属中,有结直肠癌病史;2.患有其他恶性肿瘤或有肠道息肉;3.大便检测为隐血阳性;4.在下面5种情况中占有两项,包括黏液血便、长期便秘、长期腹泻、有精神病历史的人群、阑尾切除病史人群。
第三,大肠癌的“主打”症状是血便
大肠癌由于是消化道末端的器官病变,其症状都与排便有关系。包括:
1.大便性状的改变,以前一天一次大便,现在变成一天多次大便。
2.以前是成形的大便,现在是稀便。
3.以前是黄色的大便,现在有血便。这是最典型的“主打”症状。一般,有80%的结肠癌患者都出现过血便。
4.便便里出现黏液,伴有腹痛等。
第四,直肠指检不能取代大便隐血
我们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个大便隐血检查。如果大便隐血为阳性,就要进一步做肠镜。
此外,临床上每一种检查都有其适用和局限性。大便隐血的检查不能代替直肠指检。
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部位特点是,直肠癌的发生率高于结肠癌。而在直肠癌中,低位直肠癌(更接近肛门)的发生率更高。通过直肠指检(医生用手指探入肛门进行检查),可以发现2/3的结直肠癌,因此这一检查尤为重要、不能忽略。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过往多见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等,肠癌的高发位置和西方人有所不同。如今,中国结肠癌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这主要跟人们的生活和饮食结构趋于西化有关。
第五,发生结直肠癌后,不是切得越多越好
大肠癌治疗的关键,首先是手术做好,若能达到R0切除(经显微镜检查全部切干净),再辅助化疗、放疗等,预后将大幅改观。且大肠癌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淋巴和血行转移,手术时不仅需要切除癌肿,还要切除癌肿附近一定距离的正常肠管,和周围血管、淋巴组织。
在切干净的同时,还要注意个体化和规范。这相当于工厂质量的控制,对于患者生存预期、康复等,也至关重要。手术范围过大,出现瘘等并发症的几率会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手术应根据国内相关诊疗指南进行。
此外,微创手术在结直肠癌诊疗方面,推广很快。以四川省肿瘤医院为例,90%的患者都是通过微创腹腔镜,来完成手术。微创手术既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又能降低患者的创伤,缩短住院的时间。
患有大肠癌,一定要明确病因,进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案进行医治,做到全面的保障个人健康。而本文介绍的这些大肠癌早查早治的注意事项,希望患者朋友能够谨慎对待,为自身的健康恢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果你对大肠癌还有其他什么疑问,欢迎登录久久健康网,那里有更多关于此类疾病的信息,或许能够为你带来不一样的健康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