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是哪科的病

433人浏览时间:2021-04-29 09:01:00来源:昆明中研甲状腺医院

  

  甲亢是哪科的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典型症状是:甲状腺肿、眼球突出、情绪烦躁、多动、进食、饥饿、消瘦、畏热、出汗。甲亢患者进行血液检查,多数不难诊断。但20%的甲亢患者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导致治疗延误。

  甲亢是哪科的病——建议挂昆明甲状腺专科医院的甲状腺科。

  一、甲亢性心脏病

  患甲亢时,心血管系统的异常表现可达85%。甲亢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仅占甲亢总数的5%-10%。

  甲亢性心脏病是指在甲亢基础上出现的心律失常、心脏增大、心力衰竭等一系列心脏病表现,是甲亢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本病约占甲亢患者的5%-10%,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严重的甲亢性心脏病不仅使患者失去劳动力,而且危及生命,甚至猝死。患者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高血压等。

  老年人易误诊为冠心病和肺心病。年轻人容易被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和心肌炎。

  大多数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甲亢治愈后,心脏病症状消失,因此积极治疗甲亢是防治甲亢性心脏病的关键。但在一些甲亢性心脏病患者中,甲亢虽已治愈或得到控制,但心脏病仍可存在,留下永久性心脏增大,这说明甲亢性心脏病的防治应注重早期诊断和治疗。

  二、甲亢性腹泻

  有的甲亢患者以腹泻为突出表现,每天大便数次至十余次,稀或水,无脓和血。这类病人常被误诊为慢性肠炎、痢疾、胃肠道癌、神经源性呕吐。

  所有食欲不振、消瘦、腹泻、消瘦、大便镜检正常或不明原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追踪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其他表现。

  三、甲亢性重症肌无力

  3%-5%的甲亢患者有重症肌无力,可在甲亢出现前后出现症状,或同时出现,经甲亢治疗后可得到改善。甲亢性重症肌无力的特点是全身肌肉异常疲劳。

  对眼部肌肉、眼睑下垂和复视的最早影响(即眼睑像打瞌睡一样打不开,看东西时视一为二)。后来逐渐引起吞咽困难、进食时咳嗽、声音不清、鼻音不清、咀嚼无力等。这些症状通常早上轻微,晚上严重。如果午睡,下午可以明显改善。

  四、肝功能亢进

  甲亢可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其损害可分为肝细胞型和胆汁淤积型。常伴有疲劳、食欲不振、消瘦和性格改变,易被视为单纯性肝炎。

  五、低热甲亢

  大约一半的甲亢患者以长期低热为特征,体温常在37.5摄氏度之间℃和38℃.其他甲亢症状不明显,常伴有心悸、心率加快,易误诊为其他引起低热的疾病,如肺结核、风湿热、伤寒、尿路感染等,这种低热甲亢多见于年轻女性。

  因此,不明原因长期低热的患者,尤其是心率明显增高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

  六、神经精神性甲亢

  有些病人可能有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神经质、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烦躁不安、失眠,甚至躁狂、幻觉等精神症状。这些患者常被误诊为神经症和更年期综合征。

  七、冷漠性甲状腺机能亢进或老年性甲状腺机能亢进

  症状有冷漠、嗜睡、疲劳、反应迟钝、厌食、消瘦等,常被误认为是衰老的表现而忽视,常被怀疑患有癌症。主要表现为单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和心力衰竭。

  消化系统的特点往往是厌食、体重减轻,短期内体重减轻10-20公斤,尤其是肩部和臀部。更频繁的排便是罕见的,但更多的便秘。

  有神经和精神症状的患者常表现为冷淡、困倦、抑郁甚至精神障碍。他们大多有手震颤,常与老年性震颤混淆。

  八、甲亢性突眼

  50%-70%的甲亢患者有眼球突出。部分甲亢患者以眼球突出为主要表现,双侧眼球不对称。这往往是更明显的一面。眼睑和眼眶周围肿胀,结膜充血水肿。

  因为眼球突出,眼睑不能闭合,角膜长期暴露,容易发生角膜溃疡、炎症和感染。这些患者往往先到眼科就诊,极易误诊为眶后肿瘤。

  九、瘙痒性甲亢

  全身的皮肤都痒,甚至痒,所以我就反复去皮肤科。由于皮疹和划痕,有时被外表迷惑,最后还是症状,容易被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服用一些抗过敏药物后,症状略有好转,但一旦停药,症状就会复发。复发性荨麻疹常与自身免疫功能有关。

  目前普遍认为甲亢与自身免疫功能有关,这可能是诱发复发性荨麻疹的因素之一。

  十、行为改变性甲亢

  患者的情绪变化多种多样,有的易激动、兴奋、失眠、多梦、紧张、急躁;有的则相反,看上去抑郁冷漠,使病情更难被发现,多为老年甲亢;由于周围神经兴奋,有些肌肉发抖,手脚“发抖”;有的人全身乏力,行走困难,甚至不能站立,上厕所等,需要手或其他人的帮助,偶尔会突然摔倒,严重时四肢无力,卧床(肌肉麻痹)。有些病人花很长时间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中寻找病因。

  昆明中研甲状腺医院以“专科、专病、专医、专治”为特色,在诊疗技术上精益求精,坚持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采取差异化化、规范化、高疗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案,极大的提高了疾病诊断符合率、治疗康复率,满足就诊患者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