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病因学说和治疗方法
525人浏览时间:2019-04-17 13:44:27来源:中耳炎
很多人对于临床医学上的一些疾病,认识不足,在出现时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有效的医治,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那么,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来说,临床医学上针对此类疾病有怎样的病因学说呢?针对这种疾病如何做好科学治疗呢?为了满足这一类人群的健康需求,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详细介绍分析,有兴趣的话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病因学说:
内陷袋学说
由于咽鼓管功能不良和中耳炎遗留的黏膜水肿、肉芽、粘连等病变,中耳长期处于负压状态,导致中耳膨胀不全。受上鼓室长期高负压的影响,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向内凹陷,局部逐渐形成内陷囊袋,内陷囊袋不断加深,囊内角化上皮增生,上皮屑出现堆积,排出受阻,囊袋不断膨胀扩大,周围骨质遭到破坏,终于形成胆脂瘤。
上皮移行学说
鼓膜大穿孔或后方边缘性穿孔,鼓沟骨质裸露,外耳道皮肤越过骨面向鼓室内生长,深达上鼓室或鼓窦区,其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质堆积于该处而不能自洁,逐渐堆积,聚集成团,形成胆脂瘤。
基底细胞层过度增生学说
鼓膜松弛部的上皮细胞通过增殖形成上皮小柱,破坏基底膜,而伸入上皮下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胆脂瘤。
化生理论
鳞状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黏膜上皮被角化性鳞状上皮所取代,但脱落的角化物质一般不堆积。如化生的角化性鳞状上皮伸入鼓窦或鼓室,脱落的焦化物质发生堆积,可形成胆脂瘤。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治疗:
病因治疗
去除诱发中耳炎的因素是有效控制感染措施之一。
鼻部和咽部感染灶的治疗
慢性扁桃体炎、增殖体炎、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等必须控制,避免中耳炎反复发作。
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治疗
鼻、咽部的病变如增殖体肥大、鼻中隔偏曲、裂腭等常影响咽鼓管咽口的通气功能,需手术纠正,咽鼓管鼓口的息肉或鳞状上皮封闭,可在中耳炎手术时去除。
全身治疗
影响机体抵抗力的因素或慢性病,如衰弱、营养不良、过敏、糖尿病、肝肾功能不良,应得到纠正。
控制感染的保守治疗
根据耳脓液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溶液滴耳。应避免选用有耳毒性的抗生素。由于致病菌可能产生耐药和反复感染或混合感染,治疗后疗效不明显者,应定期重复作耳脓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未获化验结果前,一般采用洁霉素、氯霉素、氟嗪酸等药滴耳,也可加入皮质激素类药有助于中耳粘膜水肿的消退。滴药前外耳道和鼓室分泌物用消毒细棉签轻轻拭净或用吸管吸净。滴药后,交替轻压耳屏使药液进入鼓室和咽鼓管。
根据耳脓液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溶液滴耳
全身抗生素治疗
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应考虑全身抗生素治疗。同时根据耳脓液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胆脂瘤继发急性感染应注意清除鼓室脱落上皮和角化物或痂皮。否则胆脂瘤囊腔引流不畅,虽全身应用抗生素,仍难使局部的药物起到有效的作用。
局部肉芽、息肉和胆脂瘤物质去除
鼓室或袋状内陷腔内的角化物质及时清除常有利于引流和感染的控制。小肉芽可用10%硝酸银烧灼。较大的肉芽或息肉可在直视下用环形小刮匙刮除或用杯形钳摘除,并作活组织病理检查。
手术治疗
慢性中耳炎手术的目的是在根治中耳病灶的基础上,尽量修复鼓室的正常解剖结构,保留或提高听力,并防止感染或胆脂瘤复发。主要的手术有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鼓膜修补术、伴或不伴乳突根治术的鼓室成形术等。
根治中耳病灶的基础上,尽量修复鼓室的正常解剖结构
手术适应证
①慢性中耳炎已引起颅内、外并发症时,只要患者的全身情况无手术禁忌,均应及时手术清除中耳病变,并对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措施。
②鼓室或乳突腔内有不可逆病变,如胆脂瘤、肉芽、鳞状上皮、纤维粘连、鼓室硬化或骨炎等。
③慢性中耳炎经积极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者,提示病变在继续发展。
④慢性中耳炎引起中耳解剖结构的破坏能通过手术恢复其功能者,如鼓膜穿孔、听小骨病变等。
通过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病因学说,可以看出诱导此类疾病的原因很多,只有找准病因才能针对性的医治,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当然,除了本文介绍的这些常规治疗方法外,生活中还有更多关于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医治方法,希望患者朋友们能够谨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康复的关键,这样才能做到全面保障个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