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检测指标有哪些 日常如何预防糖尿病
486人浏览时间:2019-02-15 11:32:34来源:糖尿病
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就会受到严格的控制,这是很痛苦的。糖尿病患者到医院看病,医生会开一些检查项目。有些患者不理解:家里自备有血糖仪,不是测血糖就可以了吗?而且血糖已经控制到正常范围内了,为什么还要抽血做那么多检查?“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把与糖尿病检测指标相关的一些问题搞清楚。”专家解释说,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1.诊断指标
包括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等,主要用来判断是不是得了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前期状态。
这类指标检测的是各种状态下的血糖水平,其中空腹血糖最稳定,葡萄糖耐量试验最准确(金标准)。检测这些指标时一定要严格按要求来做,比如测空腹血糖,检测前不要特意控制饮食,应该与平时一样,这样才能反映出人体空腹血糖的真实水平。病人如果在服用降血糖药期间检测空腹血糖,不能停药,只是早上那次药在抽血后再服用。空腹状态指空腹8~10小时,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不好。一般是晚餐后就不再进食,直到第二天早上抽血,中间可以喝少量水。
不少糖尿病患者为了方便监测血糖,自己买了便携式血糖仪在家检测血糖。便携式血糖仪使用时要注意定期校准、试纸条防潮、试纸条有效期等,最好定期把结果拿来与医院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保证结果的可靠。
2.病因诊断指标
包括胰岛素、C肽、糖尿病自身抗体,用于判断糖尿病病因,主要围绕胰岛素来检测。
胰岛素是胰脏产生的一种降血糖激素,胰岛素生成过程中会顺带产生C肽。胰岛素的异常包括两方面,一种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称为Ⅰ型糖尿病;另一种是胰岛素分泌正常,但分泌的胰岛素对人体不起作用或作用不强,这种称为Ⅱ型糖尿病。由于两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医生要通过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情况对糖尿病进行分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另外,对于Ⅱ型糖尿病,有些患者是由于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导致的,所以有时还要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
3.监控指标
包括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酮体、尿微量白蛋白等,主要用于评价血糖的控制效果,监测并发症。
比如糖化血红蛋白,它反映的是患者2到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主要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是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越高,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一般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6个月检查一次,如果控制得不好则要加大检测频率。
其他像酮体(β-羟丁酸)、尿微量白蛋白等主要用于判断有没有并发症的发生,可以用来诊断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怎样预防
日常如何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要从自身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健康合理的饮食和运动锻炼,自己身体强健了,糖尿病自然不会找上门来。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1、饮食禁忌
管住嘴,不吃含蔗糖、葡萄糖的食品。主食方面经常吃一些粗粮,如玉米、荞麦、豆类。副食则以蔬菜、瓜果为主,对降糖有辅助作用的食物,如苦瓜、柚子皮(作菜)、番石榴、雪莲果等要常吃。还要戒烟限酒。
2、少熬夜
日常如何预防糖尿病?睡眠稳定内分泌,再忙再累,也要注意安排好休息时间。熬夜打乱身体工作流程,使胰岛素分泌失去规律或反应不及时,糖的分解代谢失常。
3、饮食均衡
日常如何预防糖尿病?不暴饮暴食,生活、饮食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少食多餐,总量控制,日常多喝些白开水,是预防糖尿病的基础。
4、保持心态平和
保持心态平衡,减轻心理压力。各种心理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强胰岛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生。
与诊断糖尿病有关的指标主要就是这么几种,建议患者深入了解。这些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诊断指标、病因指标、控制指标。读懂这三类指标,糖友也能对自己的病情更心中有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建议选择不同的检测指标,从而对糖尿病进行诊断、分型、观察疗效。了解各个检测指标的作用,更好地配合医生,对治疗、控制糖尿病将更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