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瘫有哪些类型 新生儿脑瘫的治疗方法
425人浏览时间:2019-11-09 13:45:55来源:小儿脑瘫
新生儿脑瘫是一种发生于新生儿中的脑部疾病,病因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因素导致的,它根据症状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类型,在具体的治疗上,也应该做到对症处理,这样才能有更好地效果。新生儿脑瘫有哪些类型?怎么治疗?来看看专家的介绍。
新生儿脑瘫的类型
1、痉挛型脑瘫
新生儿脑瘫可能表现为痉挛性脑瘫,这种类型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肌张力不全型脑瘫
肌张力不全型脑瘫也是脑瘫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过这种类型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3、手足徐动型脑瘫
有的新生儿脑瘫呈现明显的手足活动异常,这种多是手足徐动型脑瘫,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4、共济失调型脑瘫
在新生儿脑瘫中,也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就是共济失调型脑瘫,它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强直型脑瘫:全身肌张力显着增高、僵硬,锥体外系受损症状。
新生儿脑瘫怎么治疗
1、物理治疗
治疗新生儿脑瘫的方法比较多,物理治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物理治疗是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力量和耐力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术包括:体位性治疗、软组织牵伸、调整肌张力技术、功能性主动活动强化训练、肌力和耐力训练、平衡和协调控制、物理因子辅助治疗等等。
2、教育康复训练
在治疗新生儿脑瘫期间,后期的康复训练不可缺少,旨在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掌握一定的基础能力。教育康复训练是脑瘫患儿生活自理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教育训练、特殊教育、引导式教育、感觉整合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等。
3、药物治疗
对于新生儿脑瘫这种病,还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药物治疗有时候对于身体有影响,药物治疗疗效有限,且不良反应大。主要是对症治疗的药物。如癫痫发作者可根据不同类型给予相应的抗癫痫药物。下肢痉挛影响活动者可使用苯海索、巴氯芬等肌肉松弛药降低肌紧张。
4、手术治疗
有的新生儿脑瘫患者会并发一些关节畸形或者肌肉挛缩等症状,对这种情况可选择矫形手术,且应尽量在一次手术中完成所有需要矫形的部位,以便术后更好地改善功能。对于下肢肌肉广泛痉挛且肌力基本正常的患儿,可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无论何种手术,在手术实施的前后,应有规范的康复治疗方案与之相。
新生儿脑瘫有哪些类型?怎么治疗?新生儿脑瘫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一定要做到积极地治疗,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治疗新生儿脑瘫期间,患者还需遵循医嘱,选择对症的方法进行处理,在后期的护理上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些生活方面的禁忌也要多注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