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多动症

自查多动症看这18条

时间 : 2016-03-09 17:33:58 来源:全球医院网

[摘要]

汪毅主任特别强调,其实有些孩子早在4岁左右就开始出现了一些症状,只没有引起是家长重视,才会让孩子越来越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家长们发现问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不及早干预,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生和生活工作。

【环球网报道实习记者沙琼】“汪大夫,我们家孩子总是注意力不集中,都上小学二年级了,老师总是说他上课开小差,玩玩笔,摸摸书,跟同学说话,不能安静地听完课,现在学习越来越难了,他的成绩也开始下滑了,而且做作业简直就是磨难,要从7点一直做到11点,有点声音就转头看别的,这儿磨蹭一下,那儿玩玩,我们都头疼死了,非要看着他写作业才行……”一位中年妇女带着儿子一进诊室就开始跟大夫诉苦。

“赵老师,我的女儿现在脾气特别大,6岁了这还没上小学就开始跟家长要求这要求那,非要达到目的才罢休,而且哭闹不停,怎么说都不行。而且参加兴趣班,从没把一节课完整上完过,经常是跳舞到一半,没兴趣了,上个厕所出来就再也不进去了,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脾气很大,管不住啊!”一位妈妈和姥姥带着孩子来哭诉,满脸无可奈何和痛苦。

这是记者在北京慧加医学信息咨询公司联合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病房主任汪毅共同主办的“儿童多动症免费义诊”现场看到的场景,仅仅一天就接待了8个家庭和孩子,汪主任都没有午休,还有家长带孩子特地赶来申请加号与专家一对一交流。

早发现:孩子在4岁就可出现症状

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病房主任,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及精神卫生博士汪毅告诉记者,“其实我让家长们仔细回忆孩子上学前的表现,就会发现一些共同点:那些孩子做很多事情没有长性,一会儿摸摸这本书,一会儿玩玩那个玩具,总是坐不住,满屋子跑,常常丢三落四,精力旺盛;跟他说话也总是心不在焉;注意力常常难以保持持久;经常因周围环境中的动静而分心;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很冲动,任性,常常发脾气、哭闹……很多家长可能会忽视这些问题,觉得男孩子好动点是正常的,精力旺盛也是正常的,其实要特别注意,这些症状或许是有多动症倾向了。”

汪毅主任特别强调,其实有些孩子早在4岁左右就开始出现了一些症状,只没有引起是家长重视,才会让孩子越来越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家长们发现问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不及早干预,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生和生活工作。

“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神经行为障碍,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幸福感和社会交往。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多动症主要有三种亚型:注意不集中型、多动/冲动型、混合型。主要临床特点是:严重而持续的不安;不断地持久运动;集中注意力困难;冲动,做事不顾后果。而且至少在2种不同场合都会出现这种问题才可以考虑有多动症,一般我们在门诊会到7岁才确诊。

尽管目前尚未找到具体发病原因,但遗传因素对于多动症人群的行为异常表现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发现下列因素在不同程度上使多动症发生的危险增加,包括孕期出现的异常、出生前接触烟酒、早产、出生时体重过低、体内铅超标、出生后大脑前额叶损伤等。”汪毅主任介绍道。

ADHD评定量表

1.在学校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无法专注于细节或常发生粗心所致的错误。

2.很难持续专注于工作或游戏活动时。

3.与之对话时,往往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4.没有办法遵循指示,也无法完成学校作业或日常家务(并不是由于对立性行为或无法了解指示的内容)。

5.很难组织规划工作及活动。

6.逃避,或表达不愿意,或很难从事于需要持续性动脑的工作(如做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7.会弄丢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东西(例如玩具、课本、家庭作业、铅笔或其他学习工具)。

8.很容易因外界刺激影响而分心。

9.在日常生活中忘东忘西。

10.在座位上玩弄手脚或不好好坐着。

11.在教室或其他必须持续坐着的场合,会任意离开座位。

12.在不适当的场合,乱跑或爬高爬低。

13.很难安静地参加游戏或课外活动。

14.总是一直在动。

15.讲话很多。

16.在他人(老师)问题还没未问完时便急于回答。

17.在游戏中或团体活动中,无法排队或等待轮流。

18.打断或干扰别人(例如插嘴或打断别人的游戏)。

每个题目都是四个选项:无,偶尔,常常,总是。

共分为两个部分:1-9项是检测注意力缺陷,10-18项是检测多动冲动。

每个部分只要有6项及以上答案是“常常”或“总是”,出现于7岁以前;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症状存在于两个以上场合,如在学校、公共场所(或诊室)、在家,并且排除了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障碍的可能,就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倾向,需要去找专业心理医生咨询和行为治疗。

早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慢病管理最重要

美国儿科学会(AAP)发布在2011年11月《Pediatrics(儿科学)》杂志上的最新版《学龄期ADHD儿童的治疗指南》指出,ADHD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神经行为障碍,患病率约为8%,年龄限定为4~18岁。

美国新指南提出,ADHD是一种慢性病,可持续引起儿童症状和功能失调,甚至持续到成人,应遵循慢病管理模式和家庭医学模式。指南强调,慢病管理模式同样适用于那些尚不够ADHD诊断标准的儿童(有多动倾向的儿童)。

北京慧加医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CEO,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美国知名神经生物学实验室RobertS.DowNeurobiologyLaboratories博士后赵洪波强调,对于年龄不同的孩子,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美国新版指南中也提出,对于学龄前儿童(4~5岁),应首选行为治疗(行为干预);如果行为治疗效果不明显,且患儿存在中重度的功能障碍,可予哌甲酯治疗。对于小学生(6~11岁),使用FDA批准治疗ADHD的药物和/或父母和/或教师进行的行为干预,二者结合效果更好。对于青少年(12~18岁),可采用FDA批准的药物和行为治疗,二者结合效果更好。

“行为治疗,也称做行为纠正法,是指以行为为主的社会心理治疗,是治疗多动症的有效办法,有确实的科学证据。行为治疗是建立在大量科学数据基础上的唯一的非医学疗法。孩子一旦发现多动倾向或确诊多动症,就应立刻进行行为治疗。有一些行为干预措施对于学龄前、小学生以及青少年多动症患者疗效很好,并且在临床已形成共识,即早期给予行为干预要好于晚期给予。行为干预治疗时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老师和家长保持干预的一致性以及对于正确的行为给予正向强化,即当孩子执行所期望的行为时,予以奖励。此外,为达到最好的效果,应该同时进行对父母、老师和儿童的干预。”赵洪波博士说。

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病房主任汪毅进一步解释道,行为治疗通常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操作进行,他们使用特殊技巧来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塑造儿童的行为、提高儿童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一般采用正强化、忽略、体验后果或惩罚方式等手段使行为塑形。行为治疗的长期正性作用已经得到验证。需要强调的是,在学校和家庭同时进行行为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当然,行为治疗不仅仅只对孩子进行行为干预,对父母也需要进行培训。赵洪波博士介绍说,针对父母行为的培训课程在美国已经使用多年,被证实非常有效。

经典的父母培训主要包含:

建立家庭规则和生活安排;

学习对恰当的行为给予表扬,忽略略微不当的行为;

采用适当的命令;

使用“当...,就....”的处理方法(对于不当行为,要取消特权);

提前计划并和孩子一起在公共场合活动;

采用暂停的方式来进行正面强化(发生不当行为的后果就是被马上暂停);

采用图表和计分/标记系统来记录每日的奖励和惩罚;

建立学校-家庭记录系统以奖励在校的良好行为和跟踪家庭作业情况。

对儿童本人的行为治疗主要针对同伴关系的干预(如何与其他儿童友好相处)是治疗多动症患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多动症,进行以儿童为基础、以处理同伴关系为中心的治疗措施是有科学依据的。这些治疗措施通常在治疗室以外、以小组形式进行。

目前有五种方式可以对多动症患者与同伴的关系进行有效干预:

系统教授社交技巧;

学习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

减少不受欢迎的、以及与正常社交相反的行为;

发展亲密的朋友关系。

此外,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应与老师密切配合,以支持课堂管理方案的有效实施。(责任编辑:吴宝玲)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自查多动症看这18...”相似的文章

更多>>

多动症疾病

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全身体检。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DSM-IV关于ADHD的诊断标准:要求满足A-E。 A 症状标准: (1) 注意缺陷症状:符合下述注意缺陷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