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半乳糖血症英文名:galactosemia别 名:半乳糖血概述:半乳糖血症系半乳糖-1-磷酸尿苷酸转移酶(galactose-1-phosphateuridyltransferase,Gal-1-PUT)缺乏所引起的先天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半乳糖被吸收后,只能经由一条途径进行代谢,即首先在半乳糖激酶的催化下,半乳糖被磷酸化成半乳糖-1-磷酸。此化合物在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的催化下,与二磷酸尿苷葡萄糖(UDPG)反应,生成二磷酸尿苷半乳糖(UDPGal)和1-磷酸葡萄糖;UDPGal经二磷酸尿苷半乳糖异构酶作用,转化为UDPa。新的UDPG又可与另一分子半乳糖-1-磷酸反应而产生1-磷酸葡萄糖。半乳糖分解代谢中的这3种酶(激酶、转移酶和异构酶)的先天性缺陷临床均已发现,其中以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缺陷较为多见。流行病学:半乳糖血症系代谢紊乱性疾病,是半乳糖分解代谢中,激酶、转移酶和异构酶的先天性缺陷,其中以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Gal-1-PUT)缺陷较为多见,其发病率各国不同,约1∶5万~1∶万。
病因: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健康搜索。病儿红细胞和肝细胞中缺乏Gal-1-PUT致使半乳糖-1-磷酸转变成葡萄糖-1-磷酸的过程受阻,导致半乳糖和半乳糖-1-磷酸大量聚积在血流和组织内。发病机制:1.发病机制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的编码基因(GLAT)位于9p13~p21它的缺陷即导致半乳糖半乳糖-1-磷酸和半乳糖代谢旁路生成的半乳糖醇在各种组织中积累。1-磷酸半乳糖具细胞毒性,对糖代谢途径中的多种酶有抑制作用,特别是葡糖磷酸变位酶的作用被阻抑后不能使1-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阻断了糖原的分解过程;高浓度的1-磷酸半乳糖还抑制葡萄糖异生过程,因而在临床上呈现低血糖症状。半乳糖进入晶体后即被醛糖还原酶(aldosereductase)还原成为半乳糖醇,沉积在晶体中造成晶体内渗透压增高含水量增加、氨基酸转运和蛋白合成降低等代谢异常,最终形成白内障。本型患儿的肝、肾、脑等组织中都有大量1-磷酸半乳糖和半乳糖醇存积,这类异常代谢产物改变了组织细胞的渗透克分子浓度和其能量代谢过程致使这些器官功能受损。其详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2.病理改变半乳糖-1-磷酸的蓄积可引起显著的肝脏病变,早期患儿在出生后数周内即可有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汁淤积,随着病情进展,数周后肝细胞呈腺泡样排列,汇管区胆小管增殖,4~6个月后即出现纤维化和肝硬化改变。高浓度的半乳糖在晶体内转化成半乳糖醇导致晶体白内障形成;半乳糖-1-磷酸在发育中的脑及肾小管蓄积可分别导致智能发育障碍和肾小管再吸收功能不良,脑、肾等其他组织病理改变较轻"";
实验室检查:早期正确诊断需依赖实验室检测。1.新生儿期筛查通过对新生儿进行群体筛查不仅可以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还可以为遗传咨询和计划生育提供资料大多数筛查中心都选用两种方法:(1)Beutler试验:用于检测血滴纸片的半乳糖-1-磷酸尿酰转移酶活性,其缺点是假阳性率过高(2)Paigen试验:是用于检测血滴纸片半乳糖和半乳糖-1-磷酸的半定量方法,优点是很少假阳性,并且3种酶缺陷都可被检出应用双质谱联用仪(tandemMS)进行筛查尤为便捷、正确。2.尿液中还原糖测定对有疑似症状的患儿都必须及时检查其尿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尿液中可能排出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健康搜索,如葡萄糖半乳糖、乳糖果糖和戊糖等,故在定性试验阳性时健康搜索,应进一步采用滤纸或薄层层析方法进行鉴定。3.酶学诊断外周血红、白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或肝活检组织等均可供测定酶活性之用,以红细胞最为方便本病纯合子患儿的酶活性缺如或甚低;杂合子携带者的酶活性则为正常人的50%。近年来通过对酶缺陷特征的研究,发现了本病的各种变异型(表1)。其中以Duarte型最为多见。纯合的Duarte型酶活性为正常的50%,杂合的Duarte型则达75%健康搜索,由于临床上都不呈现症状,故仅可通过群体筛查始能发现“Negro”型的红细胞缺乏转移酶活性,但其肝、肠等组织仍有部分酶活性存在,因此临床亦无症状。4.其他必要时应检测肝功能、凝血机制、血糖、血电解质和血、尿培养等项目以利诊断。其它辅助检查:常规做X线、B超等检查,可发现
肝脏肿大、肝硬化、脾大腹水等。裂隙灯检查,可发现白内障,尚可发现
眼底病变,如视网膜剥离、眼球内出血等。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异常波形。相关检查:>半乳糖>尿半乳糖>果糖>葡萄糖>血清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
临床表现:典型者在围生期即发病,常在喂给乳类后数天即出现呕吐、拒食、体重不增和嗜睡等症状,继而呈现黄疸和肝脏肿大。若不能及时诊断而继续喂给乳类,将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在2~5周内发生腹水
肝功能衰竭、出血等终末期症状。如用裂隙灯检查,在发病早期即可发现晶体白内障形成。约30%~50%患儿在病程第1周左右并发大肠埃希杆菌
败血症使病情更加严重未经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儿大多在新生儿期内夭折。少数患儿症状可较轻微,仅在进食乳类后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症状,但如继续使用乳类食物则在幼婴儿期逐渐呈现生长迟缓、智能发育落后、肝硬化和白内障等征象。并发症:黄疸和肝脏肿大、肝硬化,发生腹水肝功能衰竭出血,并发大肠埃希杆菌败血症,生长迟缓智能发育落后等诊断:临床表现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鉴别诊断:因常见黄疸,且出现可极早,应注意与
新生儿溶血病相鉴别。
治疗:1.限制乳类立刻停用乳类改用豆浆、米粉等,并辅以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必需物质。豆浆中虽含有能分解出半乳糖的蜜三糖(raffinose)和水苏糖(stachyose)但不能被人体肠道吸收,故无碍于治疗。通常健康搜索在限制乳类3~4天后即可见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在1周后好转。在患儿开始摄食辅助食物以后必须避免一切可能含有奶类的食品和某些含有乳糖的水果、蔬菜如西瓜、西红柿等2.支持治疗静脉输给葡萄糖、新鲜血浆,注意补充电解质。3.抗生素对合并败血症的患儿应采用适当的抗生素,并给予积极支持治疗。
预后:患儿的预后取决于能否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未经正确治疗者大都在新生儿期死亡,平均寿命约为6周,即便幸免,日后亦遗留智能发育障碍。获得早期确诊的患儿生长发育大多正常,但多数在成年后可有学习障碍、语言困难或行为异常等问题健康搜索。女性患儿在年长后几乎都发生性腺功能不足,原因尚不甚清楚。预防: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预防措施参照遗传性疾病进行由于已证明病儿皮肤成纤维细胞有Gal-1-PUT酶异常,因此通过培养羊水细胞的酶分析显示Gal-1-PUT活性减低,可做出产前诊断。Nadler等已用此法进行产前诊断,但由于有简便易行的新生儿筛选方法,而且若能早期发现并控制饮食,病儿能正常发育,故对健康搜索是否应做产前诊断尚有争议健康搜索。更多..相关资讯文库半乳糖血症的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