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包虫病

包虫病

时间 : 2009-12-08 02:26:30 来源:www.clinixoft.com

[摘要]

医宝问病网 - 科凌力医学软件(深圳)有限公司

包虫病

包虫病HydatiddiseaseEchinococcosisB67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包虫病(hydatiddisease,echinococcosis)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又称棘球蚴病。在我国有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囊性包虫病(囊性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的泡性包虫病(泡性棘球蚴病)。在包虫病,人是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犬和狐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与犬或狐密切接触,或狐皮加工而感染包虫病。棘球蚴包囊主要寄生在肝脏和肺,临床主要引起压迫症状和继发感染,包囊破裂可引起感染播散、窒息、张力性液气胸和过敏性休克,可导致死亡。犬科动物是细粒棘球绛虫最主要的终宿主,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孕节片或虫卵被中间宿主人和家畜(主要是羊)吞食后,在十二指肠内孵出的六钩勤,钻入肠壁,经肠系膜静脉进入组织内寄生,主要寄生在肝脏,其次是肺,并在组织内发育成包囊。母囊内还有子囊、孙囊。囊液中的蛋白质具有很强的抗原性,能引起强烈的过敏反应。多房棘球绦虫的终宿主主要是狐,其次为犬、狼、猫等。人和啮齿动物如仓鼠、田姬鼠、褐家鼠等是中间宿主。人因摄入虫卵而感染。由于宿主不能形成完整的纤维包膜,囊泡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形成单个巨块型和弥漫多结节型泡球蚴。若侵入门静脉或肝静脉,可引起肝内或远处转移病灶。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棘球蚴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的中绦期棘球蚴寄生于牛、绵羊、山羊、马、猪和骆驼等家畜的肝脏、肺脏等内脏组织中所引起的疾病。人和多种野生草食动物如鹿、羚羊、野牛等以及各种野生的啮齿类动物都可被其感染。细粒棘球绦虫是棘球蚴的成虫,它主要寄生于犬科食肉类动物包括狼、豺、狐和狮、虎、豹等的小肠内。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hydatidosis)。我国有细粒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2种。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该病被列为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原有数据库资料包虫病是由棘球属绦虫引起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是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本病为动物源性疾病,可为家畜疫源性和野生动物疫源性。在中国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西藏、四川、陕西、河北等省和自治区较为多见。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棘球绦虫寄生于人体有4种病原体: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和福氏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成虫体长2~7mm,虫体由头节、幼节、成节、孕节各一节组成。头节略呈梨形,有突出的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上有两圈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顶端有一群梭形细胞组成的顶突腺,其分泌物具有抗原性;幼节长度大于宽度;成节长度比幼节长1倍,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后部,翠丸略呈圆形,有45~65个;孕节最长,超过其他节的总长度,子宫呈不规则向两侧突出的袋状,内含虫卵200~800个。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与猪、牛带绦虫卵相似,在光镜下难以区别。棘球蚴又称包虫,为圆形囊状体,大小因寄生的时间、部位以及宿主的不同而异,虫体直径可由数毫米至数十厘米不等。其结构包括囊壁、囊液、原头蚴、子囊、生发囊等。囊壁分内外两层,外层为角皮层,厚约1~4mm,无细胞结构,乳白色半透明似粉皮状,较脆弱,易破裂;内层为生发层,又称胚层,紧贴在角皮质内,厚约22~25μm,具有许多细胞核。生发层向囊内长出原头蚴、生发囊、子囊等结构。原头蚴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其顶突和吸盘内陷,保护着数十个小钩。原头蚴与成虫头节的区别在于其体积小和缺少顶突腺。生发囊也称育囊,具有一层生发层,其囊壁内侧又可长出许多原头蚴,约5~40个。子囊可由母囊的生发层直接长出,也可由原头蚴或生发囊进一步发育而成。子囊结构与母囊相似,有角皮层和生发层,也可向囊内生长原头蚴、生发囊以及与子囊结构相似的小囊,称为孙囊。囊腔内充满无色透明的囊液,有保护及营养作用,称棘球蚴液,其内含多种无机盐类、白蛋白、肌醇、卵磷脂、尿素及少量糖、酶等成分,具有抗原性。从母囊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子囊等悬浮于囊液中,统称囊砂或棘球蚴砂。在沉淀的囊液中,每毫升可含原头蚴40万个。多房棘球绦虫形态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虫体较小,幼虫称为房棘球蚴、泡型棘球蚴,呈球形,为聚集成群的小包囊。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棘球蚴作为绦虫的一种,大多寄生于犬和狼等食肉动物的小肠内。这些动物肠子里的成虫数量多达千万条,随终宿主粪便中排出的虫卵或孕节极有可能污染牧场、畜舍、水源、土壤以及牲畜皮毛。孕节离体后,仍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沿草地或植物蠕动爬行或裂解,因而增加了虫卵的播散范围。虫卵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自然界中可存活很长时间保持感染性。虫卵被中间宿主牛、羊、猪、马、骆驼或人吞食后,进入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后六钩蚴孵出,钻入肠壁随血液循环至肝、肺等脏器,约经3~5个月后发育成直径为1~3cm的棘球蚴,内含大量原头蚴,可有数十万甚至达百余万个。当犬、狼等终末宿主吞食了含棘球蚴的病畜内脏后,在胆汁激活下,棘球蚴的顶突翻出,附着小肠壁,每个原头蚴都可发育为1条成虫。由于棘球蚴中含有大量的原头蚴,故犬、狼的肠内寄生的成虫可达数千至上万余条,曾发现在1只家犬体内寄生15万条成虫。从感染至发育成熟排出虫卵和孕节约需4O~50d,成虫寿命约5~6个月。棘球蚴最常见的寄生部位为肝、肺,其次为脾、肾、卵巢、膀胱、盆腔和乳房等部位。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在我国本病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四大牧区,其它省市也有当地感染的散发病例。犬是囊性包虫病的最重要的传染源,狐是泡性包虫病的传染源。(二)人通过消化道摄入虫卵是包虫病的主要感染方式。(三)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牧民或狐皮加工者,青壮年男性多见。陈为民:《人兽共患病》细粒棘球绦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牧区较为多见,在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乌拉圭、南非及亚洲都有流行。我国主要流行于西北的农牧区,如新疆、宁夏、西藏、青海、内蒙、甘肃、四川等7个省,其次是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其他地区有散发病例。(一)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狗,狼和狐是野生动物的传染源。羊、绵羊、耗牛、猪、骆驼以及啮齿动物均是细粒棘球蚴的中间宿主。狐和野狗是多房棘球蚴的主要传染源;还有犬和猫等动物。人体受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消化道,但也有通过呼吸道或伤口感染的情况。(二)狗体内的孕节或虫卵抵抗力特别强,儿童常常因与宠物犬嬉戏、玩耍而致病。成人在挤奶、剪羊毛和加工皮毛时,或因食入被虫卵污染的水、蔬菜等食物时易受到感染。在干旱地方,微小的虫卵还能随风飘扬,经呼吸道吸入而致人染病。(三)至今我国已有23个省、市、自治区有病例报道。在西北5省流行区,人群患病率在0.6%~4.5%之间,个别地区可达12.2%,其中牧民患病率最高。最易感染者是学龄前儿童,15岁以下者占32.1%。据新疆、青海、西藏、宁夏调查,绵羊感染率为5.36%~62.40%,家犬感染率在7%~71%,因此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兽包虫病发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部地区的包虫病在我国的危害最严重。(四)造成该病严重流行的因素主要有:1.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污染:牧区的狗感染严重,而且狗的活动范围大,随狗粪排出的大量虫卵,会导致牧草、土壤、水源的污染;另外,虫卵在适宜环境中可存活1年,且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一般的化学制剂也有较强的抵抗力;2.病畜内脏处理不当:屠宰病畜时,常将内脏喂犬或抛到野地,脏器内的棘球蚴和原头蚴在-2~2℃时可活10d,在20~22℃能活2d,10~15℃能活4d,犬、狼吞食后很容易受到感染;3.缺乏预防该病的卫生知识:牧区中都养狗护羊;近年来饲养宠物犬的也越来越多,因此人们与犬的接触也增多了,另外专门从事剪羊毛、挤奶、屠宰家畜的人受感染的机会也相当高;人兽共饮一水源,或生饮羊奶、牛奶也可感染。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棘球蚴对人体的危害以机械性损害和毒素作用为主。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数量、寄生时间和部位以及人体的免疫力。虫体的破裂、播散产生的并发症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棘球蚴可寄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最多见的部位是肝,多在肝的右叶,其次为肺、腹腔。由原发部位(肝)转移的部位有:脾、盆腔、脑、肾、胸腔、骨骼等。通常原发性棘球拗囊肿以单个多见,多发者一般均在2~6个左右。多发性囊肿几乎都累及肝,或肝、肺同时受累。囊肿大小可与寄生部位有关。如颅内、心脏处的囊肿较小,而腹腔中的虫体可长成巨大囊肿,其直径可达30~40cm。由于棘球蚴的不断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当脏器上有大量棘球蚴时,可能导致患畜的死亡。棘球蚴的囊泡内含有毒素,往往引起患畜的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腹泻。如果肝脏被严重感染时,由于胆汁的产生过程和进入肠内过程遭受破坏而发生消化失调;肝容积增大,妨碍服的运动,并可能压迫食道和门静脉。当严重感染时,肝脏和肺脏通常是同时患病,表面凸凹不平,重量增加。颅脑棘球蚴大多数发生在脑内,也有发生在硬脑膜和颅骨等处。棘球蚴泡一旦破裂后,囊液溢出,可使患者产生变态反应,甚至诱发过敏性休克而引起死亡。原有数据库资料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是绦虫中最小者,成虫寄生于大的小肠内,狼、狐、豺等野生动物亦可为其终宿主。虫卵随狗粪排出体外,污染牧场、畜舍、蔬菜、土壤和饮水,被人或羊等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胃而入十二指肠。经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脱壳而出,钻入肠壁,随血循环进入门静脉系统。幼虫大部分被阻于肝脏,发育成包虫囊(棘球蚴),部分可逸出而至肺,或经肺而散布于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包虫囊。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包虫病发展缓慢,病人可多年没有症状,常在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上腹部包块或肺部阴影。(一)肝包虫病:肝脏是两种包虫病最常侵犯的器官。包囊多在右叶,位于表面,可在右肋下或剑突下触及。囊性包虫病囊肿表面光滑有囊性感,无压痛,与肝脏连接。巨大包虫囊肿可引起肝区牵涉性疼痛或饱胀感,肝右叶囊肿向后方发展,常引起腰痛,压迫胃会引起腹胀、暖气和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压迫胆管会引起梗阻性黄疸,压迫门静脉会引起门脉高压。泡性包虫病肝脏显著增大,肝区疼痛,肝脏质硬而有结节感,常合并黄疸、肝肿大和腹水,临床上很像肝癌。肝包虫囊肿常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和穿破,引起胆道感染、腹膜炎和原头蚴腹腔种植播散,可发生过敏性休克。(二)肺包虫病:以右肺下叶最常见,早期无明显症状,若囊肿压迫肺和细支气管,可出现胸痛、咳嗽、咯血、低热、盗汗等症状。肺包虫病向支气管内溃破,患者突然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咯血、咳出大量囊液和粉皮样角质层碎片,个别患者可因窒息死亡。(三)肝和肺的包虫囊肿均可破入胸腔,表现突然发生的胸痛、呼吸困难、胸腔积液、发热、荨麻疹等,有时会出现张力性气液胸。脑包虫病多位于顶叶,囊肿位于白质内,多为单发,引起颅内高压、癫痫、头痛、呕吐等。(四)骨包虫病少见,多发生在松质骨,不形成外囊,造成骨质疏松和骨折。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人类:棘球蚴生长缓慢,患者多在童年感染,成年后才出现症状,初期表现不明显。其症状及危害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数量、寄生部位和并发症的有无。棘球蚴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巨型棘球蚴病多见于腹腔,可占据腹腔的整个空间,挤压隔肌,使肺叶萎缩。常见的临床症状有:1.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在肝部寄生的棘球蚴由于逐渐长大,患者可出现肝肿大,肝区疼痛、坠胀不适等症状,如囊肿巨大,则会使横膈抬高,导致呼吸困难。若囊肿压迫门静脉可导致腹水,压迫胆管则可引起梗阻性黄疽、胆囊炎等。在肺可引起胸痛、干咳、血痰、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损害颅脑则会出现癫痫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抽搐甚至偏瘫等。骨棘球蚴常发生于骨盆和长骨的干骨后端,破坏骨质,易造成骨折和骨碎裂;于脊椎、骶骨等处,可引起神经压迫症状。2.过敏反应和中毒症状:棘球蚴在发育过程中,其抗原物质可被宿主部分吸收,因此易发生超敏反应,如皮肤出现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胃肠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道出现胸痛、痉挛性哮喘、咳嗽、呼吸困难;心血管系统出现心搏快、面色苍白、晕厥、虚脱、休克;神经系统出现激动、抽搐、瞳孔散大、昏迷症状等。中毒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贫血等。3.继发性感染的症状:如肝棘球蚴囊破裂可进入胆道,引起胆道梗阻,出现胆绞痛、寒战、高热、黄疸等;进入腹腔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或多发性囊肿。如肺棘球蚴囊破裂至支气管,可咳出小的生发囊、子囊和囊壁碎片等。4.包块:寄生表浅部位或腹腔内巨大的囊肿在体表形成包块,或腹部明显肿大。压之有弹性,叩诊可有棘球蚴震颤感。(二)动物:轻度或初期感染常无明显临床症状。牛、羊严重感染时营养不良,被毛逆立,易脱毛;肺受侵害则发生咳嗽,卧地不能起立,病死率较高;猪、骆驼等家畜症状不太明显,有带虫免疫现象。各种动物均可因虫囊破裂而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原有数据库资料(一)主要流行于畜牧区,有与狗、羊等密切接触史。(二)包虫寄着于肝者,右上腹部缓起无痛性肿块,按之有坚韧、光滑、囊样感,扣打囊肿可听到震荡,伴有脘腹胀痞,或肝肿大,肝功能正常,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肝B超、同位素扫描及CT检查均显示肝占位性病变。(三)包虫寄着于肺者,有干咳、咯血或气促,若囊肿穿破,囊液可随咳出而愈,亦有、穿人胸腔而成液气胸者,胸部X线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多环形边缘清晰、而光滑的肿块。(四)包虫寄着于脑者,多见于儿童,常有痫病样发作或头痛呕吐,颅骨隆凸,预后较差,脑血管造影、脑CT、脑核磁共振均有助于诊断。在包囊形成初期,由于生长缓慢,体积不大,临床上常无特殊表现。随着包囊逐渐增大,其临床表现可因囊肿部位、大小、多少及机体反应性和有无合并症等不同而异。在囊肿发育过程中,机体经常吸收少量的包虫抗原,因而致敏;若囊肿穿破或手术时囊液溢出可致皮疹、发热、气急、腹痛、腹泻、昏厥、谵妄、昏迷等过敏反应,重者可死于过敏性休克。人体长期吸收囊液与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后,可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当囊肿长得很大时,常见消瘦与贫血等,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包虫病性恶液质。在有并发症或多发性囊肿的病人,全身情况常较差,儿童常呈发育迟缓。1.肝包虫病:包虫囊肿寄生于肝脏,临床上表现为肝包虫病。因门脉右支较左支粗直,故囊肿大多位于右叶,且多在表面。位于左叶者仅1/4,但体征出现较早且较显著。囊肿位于右叶中心部时肝脏呈弥漫性肿大,向上发展压迫胸腔时可引起反应性胸腔积液、肺不张等。向下向前生长时则向腹腔鼓出。大多数患者体检时可发现肝脏极度肿大,局部可扪及表面平滑的圆形囊肿,少数病例叩打囊肿后可听到震颤。肝功能大多正常。2.肺包虫病:包虫囊肿寄生于肺时,临床上表现为肺包虫病。肺组织疏松,故包虫囊生长较快,常伴于咳、咯血等症状。2/3患者的病变位于右侧,且以下叶居多。囊肿破人支气管时,可咳出粉皮样内囊。3.脑包虫病:发病率低,多见于儿童,寄生部位以顶叶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与颅内压增高症状。包囊多为单个,多数位于皮质下。病变广泛者可累及侧脑室,并可压迫、侵蚀颅骨,出现颅骨隆凸。心包、肾、脾、骨骼、肌肉、胰腺等包虫病均属少见,其症状类似良性肿瘤。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约半数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囊肿破裂或手术后,嗜酸细胞显著升高。(二)肺囊性包虫病的典型X线表现为边缘整齐规则、界限清晰、密度均匀、圆形单发或多发孤立阴影。如囊腔与气道相通,气体进入囊内可出现特殊的征象。泡性包虫病胸片常显示多发性阴影。(三)肝囊性包虫病C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圆形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囊壁不强化,常有囊壁钙化。肝泡性包虫病的CT表现为肝内边界模糊不清、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轮廓清晰,病灶周边有小囊泡.,多数可见点样、斑块样钙化。脑囊性包虫病的CT表现为脑实质内或脑膜上圆形囊性低密度病灶,边缘清晰。如囊肿有子囊、孙囊时,病灶内可见高密度区或分隔现象,病灶周围通常无水肿等,但占位明显,钙化少见。(四)B超是诊断包虫病的重要手段。囊性包虫病的特征表现为:1.囊壁回声呈双层结构。2.包囊底部有堆积棘球蚴的小强光点,囊液呈均匀暗区,母囊暗区内有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小暗区,为子囊;3.外囊增厚钙化,呈"蛋壳"样边缘;4.内囊与外囊部分分离,可见双层间隙增宽,完全分离则内囊完全漂浮于囊液中;5.合并感染时,表现为回声不均,边界粗糙,囊液吸收实变后呈干酪样实质回声。囊性包虫病B超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回声不均匀的结节状强回声团块,常有广泛钙化,中央区可液化坏死。(五)包虫抗原皮内试验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差,不能区分活动性感染和非活动性感染,不能考核疗效,不宜作为诊断依据。有条件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了解患者是否来自流行区以及是否与犬、羊等动物或其皮毛有接触史,对确诊本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确诊本病应以查到虫体为依据。(一)询问病史:因棘球蚴生长缓慢,在较长时间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因此早期不易被发现。可疑者可采用X光、B超、CT、MR及核素扫描等方法,特别是CT和MR,不仅可早期诊断出无症状者,且能准确地检测出所在部位的形态影像。(二)病原学检查:从患者手术取出的囊液里找到原头蚴、生发囊或子囊,或从痰、胸腔积液、腹水或尿等检出棘球蚴碎片即可确诊。但对患者进行穿刺是不妥的,因为囊液外流会导致过敏性休克或原头蚴外流,形成继发性棘球蚴囊肿。(三)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试验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常用的方法有:1.皮内试验:方法简便,20min内即出结果,阳性率可达86%~95%,但假阳性率较高,目前多在流行病学调查中作筛选阳性者用;2.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36%~93%,假阳性率0.4%~28%,但术后转阴快,故有诊断价值,还可考核疗效;3.间接血凝试验:简便、快速、敏感、重复性高,为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常用方法;4.对流免疫电泳:用醋酸纤维膜代替琼脂,操作简便、省时,血清及抗原用量少,敏感性高,且醋酸纤维膜可以保存;5.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特异、快速,抗原用量少;载有抗原的膜可干燥贮存数月不失活性,染色沉淀在室温下可长期保存;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有试剂盒出售,使用方便;7.生物素-亲和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性最高,比ELISA高4~6倍,且假阳性很少。目前认为对棘球蚴病的免疫诊断应采取综合方法,进行2~3项血清学试验,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囊性肝包虫病应注意与肝囊肿、多囊肝、肝脓肿等鉴别,泡性肝包虫病须与肝癌、肝硬化鉴别。肺包虫病应注意与肺脓肿、肺结核、肺脓肿鉴别。脑包虫病须与脑肿瘤鉴别。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包虫病以手术治疗为主。(二)重要脏器受累,多脏器受累,多次手术后复发,病灶广泛浸润失去根治性机会的病人可考虑药物治疗,手术前后也可采用药物预防播散。(三)治疗药物:1.吡喹酮:成人剂量25~50mg/(kg・d),分3次口服,10~30天为一疗程,一般用3疗程。2.阿苯达唑(Albendazole)的最适治疗方案未定。推荐剂量为10~20mg/(kg・d),分2次口服,体重以60kg为限,30天为一疗程,间隔2~4周需重复多个疗程,或连续服用。3.甲苯咪唑(Mebendazole):成人剂量600mg,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间隔1~2周,重复2~3疗程。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棘球蚴病的治疗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摘除不完全易复发。内囊摘除术和新的残腔处理办法已使手术治愈率明显提高,术中应避免囊液外溢,引发过敏性休克和继发腹腔感染。早期较小的棘球蚴可用吡喹酮、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配合治疗。(一)吡喹酮:成人25mg/(kg・d),儿童30mg/(kg・d),3次/d,疗程5~10d,该药有一定的毒性作用,用药要慎重。(二)甲苯达唑:400mg/d,疗效1个月,共3个疗程,需休半个月再服下个疗程。(三)阿苯达唑:10~15mg/(kg・d),1个月为1个疗程,共服3~6个疗程,需休半个月再服下1个疗程。1996年WHO公布经过药物治疗的细粒棘球蚴病1000例以上,治疗12个月,近期疗效为30%治愈,30%~50%改善,20%~40%无效。泡型棘球蚴病为恶性包虫病,据美国和日本报道,5年内病死率为70%,10年内高达93%。近年来,经药物治疗后,泡型棘球蚴病治疗效果显著,不少早期患者可被治愈。原有数据库资料外科手术是根治本病的首选方法,应争取在压迫症状或并发症发生前施行。术时应先用细针将囊液抽去,然后将内囊摘除。内囊与外囊仅有轻度粘连,极易剥离,常可完整取出。在手术摘除包虫内囊之前,向囊内注入2%甲醛(福马林)、0.01%过氧化氢、1%碘剂、0.05%次氯酸或25%甘油等可起到杀死原头蚴的作用。骨包虫病者只有少数情况下能彻底切除病骨,故刮除植骨术是较常用的方法,术中要注意子囊的扩散及术后继发感染的可能性甚大,必要时只能考虑截肢。陈为民:《人兽共患病》针对棘球蚴病的发病环节,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加强健康教育。(一)加强卫生教育宣传:普及预防棘球蚴病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习惯,饭前洗手,不喝生水、生奶,不吃生菜,人与犬接触时尤其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个人防护和水源管理,杜绝虫卵污染。(二)提高居民防病意识:加强屠宰场和个体屠宰点的检疫,严格处理病畜内脏,并深埋或焚烧,绝不能乱抛或喂犬。对病犬应捕杀,若驱虫应防止狗乱跑并散播虫卵污染周围环境。(三)定期对牧犬和宠物犬进行驱虫,控制传染源:常用的药物有:氢溴酸槟榔碱,剂量为2mg/kg;吡喹酮,剂量为5mg/kg。驱虫后应特别注意犬粪的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的扩散。原有数据库资料在流行区内应严格管理家犬,捕杀野狗及病狗。对牧羊犬应定期驱虫治疗,可采用吡喹酮等驱虫,驱虫期内排出的狗粪和垫草等应焚烧处理。注意饲养卫生和畜舍卫生,避免家畜被感染。组织狩猎野生动物,捕杀狼、狐以及消灭鼠类。严格管理屠宰场和肉类加工厂,严格执行肉类检验制度,禁止在场内养狗,病畜内脏及尸体应予焚毁或深埋,不得随地丢弃。培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食受染的食物和生水。不同部位包虫病的治疗方法同中有异,其治疗原则为:(一)彻底消除或杀灭寄生虫。(二)疗程中避免囊液漏入周围组织。(三)争取消灭残腔,恢复脏器功能。(四)同时处理继发性病变如支气管扩张等。原有数据库资料以局部囊肿,检查有包虫征候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中医对本病无明确文献记载。一般认为本病以食入沾染虫卵的食物为外因;而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内生湿热,有利于绦虫的生存和繁殖为内因。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积聚的虫体逐渐形成,并造成压迫症状,也可因积聚体破裂,湿浊痰瘀溃流而并发中毒及脏腑阻塞症状。包虫病是因包虫卵在人体内发育为幼虫,主要寄着于肝、肺等处,与痰瘀水湿相搏结而形成包块。原有数据库资料(一)肝瘤:肝瘤一般触之无坚韧、光滑、囊样感,肝B超、肝CT、同位素扫描以及血清免疫学试验可资鉴别。(二)肝癌:肿块坚硬,表面不光滑,且伴全身消瘦,右胁下疼痛较剧,肝B超、同位素扫描、CI以及血清免疫学试验有助于鉴别。(三)肝痈:以急起发热、右胁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血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清免疫学试验有助于鉴别。(四)肺痈:以骤起发热,咳嗽、胸痛、咯腥臭脓血痰为主要特征,血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五)脑瘤:多发于中老年人,脑CT、磁共振成像等有助于鉴别。原有数据库资料(一)包虫着肝证:右上腹缓起无痛性肿块,按之坚韧、光滑,有囊样感,伴脘腹痞胀,右胁下闷痛,舌边可有瘀点,苔白,脉弦涩。杀虫疏肝、软坚散结。柴胡疏肝散。加雷丸、槟榔、土鳖虫、炒山甲等。(二)包虫袭肺证:干咳阵作,久而不止,胸满胸闷,或时时咯血,短气息促,咽干口燥,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部圆形或多环形、边缘清晰而光滑的肿块,舌红少苔,脉细数。杀虫肃肺、润燥止咳。蒌贝养营汤加雷丸、槟榔、露蜂房等。(三)包虫侵脑证:头痛较剧,固定不移,颅骨隆凸,呕吐不止,或痫病发作,突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为截瘫等,舌淡苔白滑,脉弦滑。杀虫降逆、熄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怀牛膝、代赭石、雷丸、槟榔等。原有数据库资料(一)手术摘除包囊,可在压迫症状或并发症之前施行。(二)可适当选用抗包虫药,如甲苯咪唑和丙硫咪唑。(三)单方验方:1.柳树娃(即柳树皮上所生的植物包块),适量,水煎服。2.蛇蜕研末6-10g/次,冲服。3.灭消包虫汤(黄芪、党参、海藻、白术各15g,补骨脂、槟榔各15g,蛇蜕、蝉蜕、炙山甲各6g,土鳖虫、露蜂房各3-6g,雷丸12g),1剂/日,水煎服,4周为1疗程,小儿量酌减,孕妇忌服。为丸则每丸重10g,1丸/次,3次/日。1.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3892.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5513.原有数据库资料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包虫病 ”相似的文章

更多>>

包虫病疾病

(一)血象: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半数病例,一般不超过10%,偶可达70%,包虫囊肿破裂或手术后,血中嗜酸粒细胞每有显著增高现象。 (二)皮内试验 :以囊液抗原0.1ml注射前臂内侧,15~20分钟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