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全急症针灸-
鼻出血-【概述】鼻出血,又称鼻衄,是耳鼻喉科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大多数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轻者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反复出血则易导致
贫血。针灸治疗鼻出血的临床报道始于1951年[1],此后,直至60年代初,仍以个案资料为主。从60年代中期起,针灸工作者开始重视较大样本的观察。八、90年代有关文章急剧增多,穴位刺激方法也日趋丰富。除毫针之外,尚用手针、指针、火柴灸、耳穴压丸、耳穴埋针等诸多方法。近年来,已注意到对鼻衄有效穴的探索和筛选。针灸对本病的平均有效率大约为90%。有关针灸止鼻衄机理研究尚停留在用传统理论阐述阶段,有待深入。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体针1.取穴主穴:上星、迎香。配穴:大椎、行间、合谷、禾s。2.治法主穴为主,取1~2穴。如效不显,可加用或用配穴,亦取1~2穴。上星穴用28号1.5~2寸毫针,沿头皮向囟会方向进针1.2寸~1.5寸,得气后频频捻转1分钟~3分钟,待血止后停用手法,如3分钟后血仍不止,宜加用其他穴位。迎香穴,针患侧,针尖向内上方斜刺3分~4分深。大椎穴用1.5寸毫针先直刺5分深,再将针尖斜向前方进针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以促使针感向前头顶部传导为佳。行间,左侧鼻孔出血针右侧,右侧出血针左侧,双侧出血针双侧,针刺得气后,施提插加捻转泻法,刺激宜强。合谷、禾s刺法同行间。均留针15分钟~2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3.疗效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出血停止,随访三个月未复发;有效:出血停止,治后三月内有复发,但出血间隔时间延长,或出血量减少;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以上法共治疗鼻衄患者163例,结果临床痊愈118例,有效4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9%[2~8]。(二)耳穴压丸1.取穴主穴:内鼻、外鼻。配穴:耳中、神门、肺、肾上腺、脾、胃、肾。2.治法主穴每次必取,配穴可酌加2~3穴。以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置于0.7cm×0.7cm之胶布上,贴敷所选耳穴。每日按压5~10次,每次每穴1分钟~2分钟。3日~5日换贴1次。双耳可同时贴压亦可轮流贴压。3.疗效共治256例,以类似上述标准评定,临床痊愈233例,有效20例,无效3例,其总有效率为98.2%[9~11]。(三)耳穴埋针1.取穴主穴:神门、交感。配穴:内鼻、外鼻、肺、脾、肝。2.治法主穴每次必取,配穴中,内鼻、外鼻交替取用,肺、脾、肝据症而取。一般而言,鼻衄量多色鲜红,急躁易怒者加肝;量少、鼻腔干燥者加肺;鼻衄色淡,面色萎黄者加脾。严格消毒耳穴后,用揿钉型皮内针刺入,以胶布固定,并嘱患者每日按压3次,每次按压10~20下。多选用患侧耳穴,隔日埋针1次,7次为一疗程。3.疗效共治92例,以前述疗效判别标准评定,临床痊愈7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7%,其中60例1~3次治愈[12]。(四)指针1.取穴主穴:百劳。百劳穴位置:大椎上2寸旁开各1寸处。2.治法百劳穴两侧均取,以双手拇指指腹重压至有明显酸胀得气感,持续2分钟~5分钟。每日2~3次。3.疗效共治疗35例鼻衄患者,临床痊愈34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达100%[13]。(五)火柴灸1.取穴主穴:少商、身柱。2.治法少商取一侧,两侧轮用。每次主穴均取。划燃火柴后迅速点灸穴区,瞬时离穴,以听到“啪”的一声即可,灸后局部出现米粒大疤痕,一般不需处理。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3.疗效以上法治疗84例,结果痊愈66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5%[14]。(六)其他措施1.针灸效果不显,如出血部位居中或渗血面较大者,可采用鼻腔填塞法治疗。2.反复出血,而出血点已看清的病例,可用烧灼法,破坏出血部组织,使血管封闭,达到止血的目的。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医案一陈××,女,43岁,干部。1987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鼻出血间断发作伴头晕3年。病史:该患始于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鼻出血,初时右鼻孔出血量不多,血色鲜红,当即以棉花堵塞鼻孔;约3分钟~4分钟右鼻孔又出血不止,填堵后仍往外渗血,并伴有头晕、乏力。家人急送到太原山西省工农兵医院,血未能止,后又转入山西医院二院,该院给予止血处理,血止后回家约3小时后又有出血,经人介绍邀余诊治,当即以毫针治疗,针1次后血止。以后每年发作1次,但量很少,自行填塞棉花即不再出血。1989年4月15日又发鼻出血不止,伴头晕,且出血量较以往多,去医院诊治,止血效果不佳,遂又来我处诊治。既往史无高血压及出血性疾病。检查:发育中等,面色不华,
精神萎靡。舌质淡红,苔薄黄;两脉濡细。心肺无异常。化验检查:血红蛋白110g/L(11g/dl),血小板计数80×109/L(8万/mm3。)诊断:鼻衄,脾不统血型。治则:健脾益气统血。取穴:上星、少商、中冲、隐白、大敦、商阳、关冲、至阴。治法:取0.5寸28号或30号毫针刺以上各穴,留针15分钟。第1次针后出血即止,头晕减轻。此后,为巩固疗效,又连针3日,方法同上,病即痊愈随访至今未发。(师怀堂医案)医案二冯××,男,34岁,工人。1956年3月22日初诊。主诉:鼻孔出血,时发时止1周。病史:该患无明显诱因于1周前开始鼻出血,时发时止,量多,色鲜红,伴发口渴,齿龈肿,
口唇疱疹,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曾服用中成药无效而求治手针灸。检查:神清体健,面色正常,语言流利,呼吸平稳,无甲状腺肿大,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舌红,苔黄厚,脉洪数。诊断:鼻衄,胃中积热、冒火上攻型。治则:清冒泻火,导热下行。取穴:足三里、丰隆、内庭。治法:上述腧穴,均用毫针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针刺1次后,小便正常,大便通利。至第2天来诊时,鼻孔未出血。仍按上穴针刺2天后,诸症消失,病告痊愈。随访4月,再未流血。(赵尔康医案)【主要参考文献】[1]祝颂庵.鼻衄.针灸杂志,1951;(5):24[2]吕常宽.针刺治疗鼻衄.新中医,1990;22(8):33[3]刘国升.针刺上星穴治疗鼻衄.四川中医,1990;(3):封3[4]李红岩.上星透囟会治疗鼻衄.中国针灸,1990;10(2):52[5]福建省针灸治疗鼻衄协作组.针灸治疗鼻衄16例.福建医药杂志,1983;(6):47[6]董汉武.针刺大椎穴治鼻衄.河南中医,1983;(6):23[7]程珍祥.针刺行间穴治疗鼻衄30例.中国针灸,1984;4(6):5[8]吴成善.针刺迎香穴治疗鼻衄.四川中医,1985;3(2):35[9]汪兴等.辨证贴耳穴治疗鼻衄128例.湖北中医杂志,1989;(6):5[10]张耕田.耳穴贴压治鼻衄50例.浙江中医杂志,1988;23(4):164[11]马季男.耳穴按压王不留行治疗鼻出血.中级医刊,1989;24(8):58[12]朗伯旭等.耳穴埋针治疗单纯性鼻出血临床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5;15(2):19[13]郝书祖.指压百劳穴治疗鼻衄35例.上海针灸杂志,1989;8(3):47[14]王玉顺等.火柴灸治疗鼻衄84例.浙江中医杂志,1990;25(8):375
本栏目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