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由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患者多表现为长期发热、
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症状。
一、布氏杆菌病是如何传染的?
布氏杆菌常寄宿在牲畜身上,包括奶牛、绵羊、山羊、黄牛及猪等。当人在屠宰病畜、挤奶时,皮肤接触带有病菌的牲畜会发生感染,或进食含布氏杆菌的奶制品、肉类等,甚至是吸入被布氏杆菌污染的尘埃等也会发生感染。
二、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个时期——
(一)、急性期的临床表现
(1)、发热
患者多出现不规则的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而部分患者则可多出现低热。
患者在出现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症状,但当体温下降后,症状反而会加重。
(2)、多汗
患者多在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出现大汗淋漓,出现汗后常感到全身软弱无力,甚至发生虚脱。
(3)、关节疼痛
常在发病初始即出现此症状。疼痛常发生于患者的大关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也可累及其它数个关节。
疾病初期,大关节处可多出现游走性、针刺样疼痛,随病情发展,疼痛可固定发生在某些关节。此外,患者还可发生
滑膜炎、腱鞘炎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等症状。
(4)、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常出现神经痛,多以坐骨神经和腰骶神经疼痛多见。少数患者还可发生脑膜脑炎、脊髓炎等。
(5)、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患者可出现
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及
子宫内膜炎等症状。还可发生特异性
乳腺炎,表现为乳腺肿胀但无压痛。此外,部分患者还可发生肾炎、膀胱炎等。
(6)、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患者多可出现肝脾肿大、肝区疼痛及淋巴结肿大。
(二)、慢性期的临床表现
病程超过1年的患者,则进入了慢性期,多因急性期没有得到适当治疗所致。
患者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出现固定的或反复发作的关节疼痛、肌肉疼痛,骨和关节还会发生器质性损害。此外,患者还会出现精神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三、如何诊断布氏杆菌病?
除了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外,还要结合实验室检查以确诊——
1、细菌检查:抽取患者的血液、骨髓等做细菌培养,以查找布氏杆菌。
2、免疫学检查:包括血清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抗人球蛋白试验等。
四、布氏杆菌病的治疗
1、急性期的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补充足够水分。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头痛、关节疼痛剧烈者应用镇痛剂。中毒症状明显和睾丸炎严重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针对病原菌的治疗
多使用四环素类、氨基糖类、利福平等。为减少此病的复发和防止耐药细菌的产生,常联合使用上述药物,且治疗时间一般较长。
目前,在治疗上多以利福平联合链霉素治疗。利福平成人常用剂量为每日600-1200毫克,链霉素常用剂量为每日1克,用药4-6周。接着再实施四环素联合利福平治疗4-6周。
对于临床痊愈的患者,在两年内仍需要紧密跟踪,每3-6个月验血一次,以及时发现此病是否复发。
2、慢性期的治疗
(1)、针对病原菌的治疗
方法同急性期。
(2)、脱敏疗法
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布氏杆菌可致敏T淋巴细胞,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
因此,少量多次注射布氏杆菌抗原,可以避免组织发生损伤。临床上一般使用布氏杆菌体菌苗、溶菌素等,经皮下或肌肉注射。
五、如何预防布氏杆菌病?
1、管理传染源
对牧场、屠宰场的牲畜定期卫生检查。若检出患病牲畜,应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应宰伤深埋。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3、保护易感人群及健康家畜
除了注意以上防护外,对易感人群和健康家畜应进行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