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产后出血

什么是产后出血

时间 : 2009-12-07 11:32:18 来源:www.nz120.com

[摘要]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产后出血。发生在2小时内者占80%以上。分娩24小时以后大出血者为晚期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分娩的严重并发症,在导致产妇死亡的原因中居首位。少数严重病例,虽抢救成功,但可出现垂体功能减退即席汉氏综合征。

  一、病因

  以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四类常见,子宫内翻者少。

  (一)产后宫缩乏力

  占产后出血的70~75%。正常情况下,胎盘娩出后,子宫肌纤维收缩与缩复使宫壁上的胎盘床血窦关闭和血栓形成,出血迅速减少。如收缩、缩复功能障碍,胎盘床血窦不能关闭则可发生大出血。局部性因素因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引起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多次分娩而致子宫肌肉退行性变;妊高征或重度贫血致子宫肌层水肿;前置胎盘附着的子宫下段收缩不良;胎盘早剥离而子宫肌层有渗血;或因子宫肌瘤、子宫发育异常等,影响子宫的收缩、缩复。

  (二)产道损伤

  包括会阴、阴道、宫颈及子宫破裂出血。

  (三)胎盘因素

  胎盘在胎儿娩出后30分钟尚未排出者称胎盘滞留。胎盘滞留、胎盘粘连及部分胎盘和或胎膜残留均可影响宫缩,造成产后出血。完全不剥离者可不出血;但部分性粘连或植入者其余部分可剥离,剥离的胎盘影响宫缩,威胁最大。由于挤压子宫、牵拉脐带,或胎盘发育异常,常致胎盘胎膜残留,影响宫缩,可发生大量或持续少量的出血。

  (四)凝血功能障碍

  主要是产科情况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等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少数由原发性血液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重症病毒性肝炎等引起。

  (五)子宫内翻

  二、临床表现

  产后大出血可发生在胎盘娩出之前、之后或前后兼有,且多发生在胎儿娩出后2小时内。阴道流血可为短期内大出血,亦可长时间持续少量出血。一般为显性,但也有隐性出血者。

  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流血、失血性休克、继发性贫血,有的失血过多,休克时间长,还可并发DIC。症状的轻重视失血量、速度及原来体质和贫血与否而不同。

  三、处理

  (一)止血

  1.宫缩乏力性出血

  ⑴刺激子宫收缩

  腹部按摩子宫是最简单有效的促使子宫收缩以减少出血的方法。出血停止后,还须间歇性均匀节律的按摩,以防子宫再度松弛出血。必要时可置一手于阴道前穹窿,顶住子宫前壁,另有一手在腹部按压子宫后壁,同时进行按摩。

  ⑵应用宫缩剂

  ⑶压迫腹主动脉

  4选择性血管栓塞

  5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及髂内动脉

  以上措施均可保留子宫,保留生育机能。

  6子宫切除

  是控制产科出血最有效的手段。各种止血措施无明显效果,出血未能控制,在输血、抗休克的同时,即行子宫次全或全子宫切除术。

  2.胎盘滞留或胎盘胎膜残留所致的出血

  胎儿娩出后超过30分钟,虽经一般处理胎盘仍未剥离,或伴大出血者,应尽快徒手剥离胎盘。

  植入性胎盘不宜强行徒手剥离。出血多者,即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

3.软产道损伤所致出血

  4.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出血

5.子宫内翻

  在全麻下试行经阴道子宫内翻复位术。

  (二)防治休克

  发生产后出血时,应在止血的同时,酌情输液、输血,注意保温,给予适量镇静剂等,以防休克发生。出现休克后就按失血性休克抢救。输血量及速度应根据休克的程度及失血量而定输血前可用平衡盐、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及生理盐水以暂时维持血容量。

  (三)预防感染

  由于失血多,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之多有经阴道宫腔操作等,产妇易发生产褥感染,应积极防治。

  (四)纠正贫血

文章录入:yejinghui责任编辑:yejinghui相关文章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什么是产后出血”相似的文章

更多>>

产后出血疾病

1.血象 (1)红细胞:急性失血后红细胞的改变因时间而异,在出血早期,红细胞随同血浆按比例流出血管外,血容量虽然急剧减少,而单位体积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并不下降;甚至由于血管的反射性收缩,血液重新分配和...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