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术中首先将肠套叠手法复位,然后纵行切开盲肠,摘除囊肿,缝合肠壁,并行盲肠造瘘减压,术后痊愈。可见
小儿肠套叠反复发作,应考虑肠道器质性病变,不满足于灌肠复位,及时手术探查,处理原发病变。尤其发生在年长儿的肠套叠,更应该放松手术适应证。
2.3肠套叠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如何从临床的角度早期正确诊断、早期优化治疗,浙江诸暨的祝氏提出了简化诊断方案[1]。即把肠套叠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阵发性哭吵、血便、呕吐、腹部肿块以及伴随症状,
腹胀、脱水、尿醋酮的严重程度,量化指标,计分在9~15分之间可诊断为肠套叠,>15分大多需要手术。儿科医生只要仔细检查,综合分析,不硬性规定某一症状(如血便、肿块)的出现,一般基本可以及时做出初步诊断。对于可疑病例,腹部B超是最好的辅助诊断。2001年以来,我院对101例肠套叠的患儿B超诊断符合率达89.1%(90/101)。X线检查是肠套叠患儿明确诊断的必须检查,并且水压灌肠复位是肠套叠治疗的最优。本组317例肠套叠患儿中有213例通过灌肠复位,占67.2%;手术复位104例,占32.2%。手术率比较大。因为部分患儿症状比较轻,灌肠复位后患儿家长不同意住院,在门诊进行治疗,这部分病例没有统计在内。如果把门诊灌肠复位的病例统计在内,估计总的灌肠复位率在80%以上。
3讨论
小儿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近来不少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认为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2,3],从本组病例资料分析,大部分患儿发生肠套叠前都有先驱症状如上
呼吸道感染、
肠系膜淋巴结炎、肠道病毒感染腹泻等。只有43.87%的病例不明原因。病毒感染引起肠套叠的机制可以从3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肠系膜
淋巴结肿大,压迫或牵拉肠腔,造成肠管蠕动不协调进而诱发肠套叠。另一方面是肠道病毒感染后,肠壁淋巴滤泡增生,肠壁相对增厚,肠环形肌舒张相对延迟,局部肠管相对处于痉挛状态,容易作为肠套叠的起点被推入远端肠腔内造成肠套叠。第三方面是病毒感染后,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可以破坏肠蠕动的正常节律性,引起肠蠕动不协调,诱发肠套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