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7 14:11:24 来源:journal.shouxi.net
目的:探讨提高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45 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采用筛前神经冷冻法。结果:随访1年,显效32 例,有效10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达93.3%。1年后复发12 例,复发率
作者:姜红作者单位:威海市立第二医院,山东威海264200
加入收藏夹【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4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采用筛前神经冷冻法。结果:随访1年,显效3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3.3%。1年后复发12例,复发率26.7%。但复发病例的症状较治疗前为轻,疗效仍为显效或有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筛前神经冷冻法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具有疗效显著,疗程短,复发症状轻等优点,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冷冻疗法筛前神经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引起许多并发症,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1998年3月-2001年5月用筛前神经冷冻法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4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修订的标准诊断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16~60岁。病程为1~10年,症状分级记分(8.35±0.62)分,体征分级记分(2.26±0.32)分。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过不同剂量和疗程的抗组胺药、减充血药、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皮质类固醇药物等全身和局部用药治疗,疗效不佳。
1.2治疗方法
采用鼻黏膜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在0°和30°内镜下切除前、中组筛房,清理残存的筛房暴露筛顶,在内镜下可见筛顶为淡黄色且光滑,在额筛隐窝后的筛顶部可见一横行的白色骨性隆起为筛前动脉管,然后用钻杆细长的耳科微型电钻装金刚石钻头,在筛前动脉隆起部磨入,可见筛前神经多在筛前动脉外下方伴行(15侧),少数在外上方伴行(4侧)。此时用筛前神经牵拉小钩,将筛前神经轻轻地钩出骨管外,将鼻用细长冷冻探头置放在筛前神经上,开启液氮相变冷冻器,致冷5~6s,解冻30~40s,反复冻融4次。局部填塞加有抗生素、地塞米松、立止血的膨胀海绵。治疗后,当日即口服地塞米松60mg,每日递减5mg,12d减完停药,每日用1%麻黄素溶液滴鼻3~4次,每日清洁换药1次。
于治疗后0.5、1年随访复查。复查内容包括鼻部自觉症状和鼻腔检查。
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疗效判定方法,显效3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症状分级记分(2.91±2.03)分,体征分级记分(0.73±0.627)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症状及体征分级记分,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治疗后第1周,所有患者偶有鼻痒,流淡黄色黏涕,间断鼻塞等症状。鼻黏膜苍白,肿胀明显减轻,1周后逐渐好转,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喷嚏次数逐渐减少,分泌物少或无,鼻腔通气良好;局部检查鼻黏膜逐渐转变为淡粉色,双下鼻甲缩小。无鼻腔黏连、鼻出血、鼻中隔穿孔、嗅觉减退等并发症发生。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鼻腔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是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主要发病因素。筛前神经是鼻黏膜主要副交感神经[1],主要分布于鼻丘和与之相对应的鼻中隔黏膜。破坏筛前神经外侧支和鼻中隔支,可使鼻腔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或消失,从而降低鼻黏膜感觉灵敏部位敏感性,鼻腔喷嚏反射孤的传入路径受到破坏,使鼻黏膜对外界刺激敏感性下降,血管扩张减轻,腺体分泌减少,Ⅰ型变态反应不能发生,过敏性鼻炎因而不能发作。
冷冻可导致细胞内冰晶形成,并可因缓慢复温而致冰晶形成,引起细胞内结构破坏或细胞间冰晶损伤,主要见于快速降温过程;冷冻致细胞外冰晶形成、细胞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最终导致细胞皱缩、破裂。主要见于低温缓慢降温过程;酸碱度改变以及细胞结构蛋白与功能蛋白的变性;急速降温时的“温度休克”,细胞内各成分缩胀比率不均衡导致细胞破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及相应的继发改变[2]。总之,冷冻可使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新的上皮层,以恢复组织功能。神经组织对冷冻的敏感性强,易破坏,所以应用冷冻来破坏筛前神经、降低鼻内副交感神经的反应性,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有见效快、出血少、副作用小等优点。
术后短期内服用大剂量激素,可减轻鼻黏膜水肿,缩短恢复期,减轻患者术后鼻塞的痛苦,未见明显副作用。本组采用鼻内镜下直视手术,视野清楚,部位准确,损伤轻,术中不出血。因而术后恢复快,疗效好。
鼻腔受冷空气、烟、光等刺激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发作,鼻腔副交感神经的多源性和神经纤维的再支配也是复发的原因之一。
筛前神经冷冻法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采用内窥镜下手术,可在直视下进行,避免了传统方法的盲目性,缩短了手术时间,为加快愈合奠定了基础;采用筛前神经冷冻法,手术损伤小,出血少,减少了术中术后输出,避免了由于输血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克服了传统手术治疗术中和术后出血相对较多,术后组织水肿和晚期瘢痕形成也较多,术后粘连发生率也较高[3]的缺点;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患者需口服大量药物且治疗时间长,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嗜睡、困倦等;传统的免疫疗法,治标不治本或治疗时间长,长时间皮下注射,易引起局部感染、全身不适及局部过敏反应等,而筛前神经冷冻疗法,操作简单,快捷,患者不会引起毒副作用,手术伤口愈合快,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参考文献】[1]孙树岩,董震,朴国铉,等.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25(4):216.[2]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312.[3]顾之燕.美国鼻变态反应研究的现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127.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