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7 14:40:57 来源:journal.shouxi.net
,首席医学网目前收录有300多种中文权威医学杂志,提供免费全文阅读,实现全文检索,提供医学论文的免费查询、论文阅读、论文下载,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以及在线投稿
作者:柏连华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盐城224006
加入收藏夹【关键词】综合征;出血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可能迅速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治过程中,预防为主,力求早期发现,早期抢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我院自1994年~2004年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32例,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3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男26例,女6例;所有病例都经血清HFRS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确诊。年龄32~62岁,平均41.5岁。
1.2临床表现:所有病例都为危重型患者,低血压休克期3例,少尿期25例,多尿期4例。其中11例发生在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均伴有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30次/min)、紫绀。部分病例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甚至嗜睡、昏迷。
1.3诊断标准: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急促、频率>30次/min,进行性加重的缺氧和紫绀,常规氧疗无效,血气分析PaO2<8kPa(60mmHg),PaCO2>4.7kPa(35mmHg)。胸部X线早期无明显阳性发现,中晚期可见斑片阴影或大片实变,在除外慢性肺部疾病和左心衰竭后,可诊断本病。
2治疗与结果
2.1治疗:①积极治疗原发病肾综合征出血热;②积极防治继发感染;③迅速纠正缺氧,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浓度40%~50%,氧流量4~6L/min。若上法吸氧无效,PaO2仍在60mmHg以下,可应用呼气末正压呼吸;④脱水利尿,控制液体入量,保持体液负平衡;⑤改善微循环;⑥早期大量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⑦血液透析疗法;⑧及时发现与治疗并发症。
2.2结果:32例患者中,抢救成功18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10例,抢救成功率56.25%。发生在低血压休克期3例都成功救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严重并发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由于病毒进入机体后侵犯免疫器官和组织,病程早期即有补体的替代途径和经典途径被激活,其中间接裂解产物或终末产物增加血管通透性;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致嗜碱性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以及III型变态反应产生的组胺与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均使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可使部分患者发生DIC。在内脏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亦可使肺血管通透性增加;低血容量休克输入晶体较多,使血管内静水压增加,又由于血浆渗出致晶体和胶体渗透压下降,易发生肺水肿;肺组织低灌流、缺氧、水肿、出血、感染等有害因素影响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与代谢,使肺泡II型细胞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萎陷不张,毛细血管周围压力降低,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浆外渗到间质,肺顺应性下降,加重呼吸困难和缺氧,导致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1]。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在严重的原发疾病基础上,特别是由于在抢救原发病的过程中治疗措施不当而出现的并发症。在本病重症患者中发生率为30%左右[2]。因此,应以预防为主,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休克期病人的抢救治疗中,首先要使其尽快渡过休克期。在扩容时,补液量要适当,因为过快、过多的液体输入可诱发ARDS。在保证血容量足够、血压稳定的前提下,要求出入液量呈轻度负平衡(-500ml~-1000ml)。在内皮细胞受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时,胶体液可渗入间质,加重肺水肿,故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不宜补胶体。为促进水肿液的消退,可给予呋塞米静脉注射。迅速纠正缺氧是抢救ARDS的关键。早期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若无效,及时改用呼气末正压呼吸或气管切开。改善微循环,解除血管痉挛。早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作用,改变毛细血管的反应性,保护血管内皮,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刺激II型肺泡细胞合成和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减轻肺泡萎缩。积极控制感染,及时发现、治疗并发症。必要时使用血液透析疗法去除中分子介质和减少水潴留。给予鼻饲和静脉高营养,以维持有足够的能量供应,避免代谢功能和电解质紊乱[1]。
在本文报道的3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通过采用以上抢救治疗措施,56.25%的患者抢救成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在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早期抢救治疗效果较好,可能是疾病本身造成的损伤相对较轻,而到少尿中后期,患者本身疾病较重,加之出现严重并发症,故治疗效果差。但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可以预防的并发症,因此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过程中,特别是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要正确采取治疗措施,防止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参考文献】[1]刘光中.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26-233.[2]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08.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