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生活方式可远离大肠癌(健康视点)
曾有专家在去年的全国肿瘤学术会议上做出预测: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存环境的演变及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多,我国的
癌症瘤谱将逐渐出现西方化的趋势,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大城市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乳腺癌和肠癌将会大幅度增加。而近日的报道对这个预测做出了诠释:北京市的第一次大肠癌普查以抽查的形式全面展开,由于饮食中的脂肪太高,而纤维素过少,目前大肠癌在北京市癌症发病中已经位居第三位。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癌最多见。占整个大肠癌的4/5,其次为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所以,一般的说法是,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两部分。大肠癌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在经济发达国家,大肠癌为第一、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
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大肠癌的发病与环境、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式有关。
研究显示,饱和脂肪酸的饮食会增加结肠中胆汁酸的浓度,并改变大肠菌群的组成,胆汁酸经细菌作用可生成某些致癌物质。食物纤维则有吸收水分、增加粪便量、稀释肠内残留物浓度、缩短粪便通过大肠的时间从而减少致癌物与肠黏膜接触时间的作用。所以,高脂肪饮食和膳食纤维不足是引发大肠癌的重要因素。
大肠癌的发生与大肠慢性病有关。慢性大肠炎症如溃疡
结肠炎患者患肠癌的几率高于一般人群,炎症在增生性病变过程中,常伴有
慢性溃疡或形成炎性息肉等,进而癌变。据一般资料统计,有结肠息肉的患者,结肠癌发病率是无结肠息肉患者的5倍。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癌变的发生率更高,说明遗传因素参与大肠癌的发病。
据世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大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发病率最高,居内脏肿瘤前两位,但在亚、非、拉美等地发病率则很低。近年各地资料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郑树说,以前大肠癌在国内并不引人注意,但如今在某些经济发展快的大城市中,大肠癌发病率的上升非常明显。从正式公布的数据来看,已从原来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三或第四位(与肝癌不相上下)。对于大城市中的女性来说,大肠癌的发病率则肯定已位居第三位。上海对大肠癌患者的登记工作进行得比较早,统计数字比较准确,从1973年到1993年,上海市大肠癌发病率增加了87%,平均每年递增4.2%,已经接近西方国家的情况,算是中等水平以上的发病率了。经济水平提高,好的一面是人们的体质增强了,健康水平提高了,但副效应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富贵病”的上升,像大肠癌的发病率上升就与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有关。目前,全国的一些发达城市,人们的膳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十分接近西方。比方说,乘电梯的多了,爬楼梯的少了,坐车的多了,走路的人少了,膳食结构中肉类的脂肪成分大大增加。
由于对大肠癌认识的缺乏,目前到医院就诊的大肠癌患者中晚期的居多,手术后5年生存率不到50%。大肠癌起病隐匿,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当病人出现脓血便、肠梗阻和进行性贫血来就诊时,病变多已进展至中晚期;大肠癌确诊前按痔疮、肠炎痢疾治疗而延误病情者也相当常见。其实,大肠癌要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并不可怕,故建议人们增强健康观念,定期做健康检查,特别是有危险因素者,如患肠息肉、家族癌症史,盆腔放疗史和慢性腹泻者更应定期做直肠乙状结肠镜和全结肠镜检查。国内外研究证明,开展无症状人群普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症,提高治愈率的惟一途径。
从目前来看,开展无症状人群的普查是最积极、最经济、最方便的防治手段。但是,不能不承认,对于肠镜检查,许多人不仅感到恐惧,而且觉得尴尬和不舒服。郑树说,普查针对两种人群:高危人群和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高危人群需要1―2年检查一次;普通人群3―5年进行一次,更年期以后的女性需要更多关注一些。
为了能减少普通人群做肠镜检查的盲目性,郑树推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对号入座”的筛选方案。40岁以上人群,凡符合下面4条中任意一条,即被视作高危人群,就需要做纤维肠镜检查:第一,大便隐血试验结果呈阳性;第二,本人有癌症或肠息肉病史;第三,直系亲属中有癌症病人;第四条的判断略为复杂:如果下列六条选择项(黏血便、慢性
便秘、阐尾炎病史、肠囊炎病史、精神创伤史、慢性腹泻)当中有两个您划了“勾”、那需要去查一下纤维肠镜,结果若是阴性,说明没有什么问题,那么可每两年查一次纤维肠镜或每一年查一次大便隐血;如果您“划勾”的是上述六条症状中的“黏血便”或“慢性便秘”,而且经过内科治疗不见好转,即“第四条成立”,做肠镜检查您就更加责无旁贷了。
经过这“四条标准”的粗筛,高危人群去做肠镜检查,检出有直肠息肉或有腺瘤的患者能及时被发现,通过手术摘除直肠息肉,降低直肠癌的发生;做进一步的检查确诊癌变的,也能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郑树特别提醒大家,不要以是否出血作为对大肠癌的一个判断依据。她说,大肠黏膜有炎症感染了,脱落后就会出血,但有些人却不一定有出血症状,在现场普查的工作中,有一半左右被确诊为大肠癌的病人就并没有出现大便隐血症状。还有的病人,待出现了大便隐血症状时,其病情已经发展得相当严重了。所以“出血”对于大肠癌的检查并不是一个保险项,其它几个因素也要综合考虑。
概括地说患大肠癌的报警信号是大便习惯改变和性状改变,还有腹痛、食欲不振、无力消瘦等。临床表现为①持续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②近期出现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
气胀;③原因不明的便血或大便带血、黏液;④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明显减轻;⑤腹部肿块。晚期可出现恶病质、腹水、黄疸、肝肿大、巨大腹块、肛直肠部剧痛、排尿困难等。
专家提出,大肠癌病人康复期在饮食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多食用不同颜色的新鲜蔬菜和新鲜的鱼类及豆制品,注意多进食一些纤维素食物,尤其是果胶类纤维素,如含钾较高的香蕉等,癌症病人体内含钾量通常低于正常人。
二、适当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E和葡萄糖酸钙类药物。
三、保持每天排便的良好习惯。便秘者清晨起来可服用一些温盐开水,有利清洗肠道,促使肠蠕动,避免粪便中致癌物质在大肠内停留,与大肠黏膜接触时间过长,并且能缓解便秘。
(刘艳芳)
《市场报》(2001年06月22日第十五版)
到BBS交流写信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