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青春后期发病,则畸形不明显。主要表现为骨关节炎症状,关节肿胀,有少量积液,活动时有磨擦感,并时有交锁症状,有时还可检查到关节内有游离体。成人下肢发病多,因踝、膝肿胀疼痛,行走十分不便。
X线片表现非常类似骨关节炎,以踝关节病变最为严重。早期可见关节间隙增宽,严重不整齐,关节内有游离体。接着关节面的皮质骨密度增加,间隙趋向狭窄。关节的边缘出现明显的骨唇。常有软骨下囊性变。往往距骨体被压扁,骨质密,形态扁平,犹如缺血性坏死一般。此后距舟关节和距下关节都可以发生骨唇、骨密度增加和软骨下有囊肿形成。膝关节的髌股关节亦可以凹凸不平,边缘长了许多骨唇,关节端粗大,关节内有游离体。日久后,关节塌陷。髋关节有类似的变化,股骨头呈缺血坏死状并可有髋内翻畸形。在手指,表现为关节端粗大,关节面高低不平,关节间隙狭窄,骨密度增加,指骨短小。
【治疗措施】
大骨节病无法根治,亦不能抑制病变发展。对症治疗可以减轻疼痛。有明显关节畸形者可用手术治疗。因游离体引起交锁和疼痛的,可摘除游离体。因骨唇过多过大而影响关节活动者,可将骨唇切除以改善功能。有关节内翻、外翻者,可作截骨术。因多系双侧性或多发性病变,不宜作关节融合术。
【预防】
推荐医院
推荐医生2007/07/09
胡大伯因大便次数常增多,便中有时见血性黏液,去医院就诊时因拒做结肠镜检查而做了X线钡剂灌肠检查,发现乙状结肠有一似小指头大的息肉。医生仍坚持要做肠镜检查,引起胡大伯的不解。他认为既然已找到了病根,为何还要做肠镜?是否又在滥用高新仪器?
胡大伯的想法显然是认识偏差,经耐心解释终于接受了肠镜检查,并在镜下切除了息肉。
肠道息肉约80%发生于大肠,其中大多数(50%D75%)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单发多见,多发者占15%D42%,男性多于女性。按息肉的病变性质,主要有腺瘤性、炎症性、增生性和血吸虫性四种。国内以腺瘤性息肉最常见,大小一般为0.5D2.0厘米,外观略呈红色,大多为有蒂型(占85%)。炎症性息肉继发于大肠慢性炎症,也称假息肉,形态不一,大部分为多发性。增生性息肉较少(仅占大肠息肉的10%D20%),可见于任何肠段,单发多见,呈半球形,无蒂,体积小(少有大于0.5厘米直径),表面光滑,系由腺管细胞分裂增生所致,又称化生性息肉,一些患者同时有腺瘤性息肉存在。血吸虫性息肉系血吸虫卵沉积于肠壁,刺激肠黏膜细胞增生而形成息肉,主要分布于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常多发而呈顶尖、底阔的棒柱状突起,表面光滑、无蒂。
大肠息肉约半数无临床症状,如出现症状可有腹部不适、便次增多、带黏液或黏液血便。也可
便血、出血量不一,偶有腹痛。大肠息肉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其是否会发生癌变。国外学者Morson将大肠息肉分为肿瘤型与非肿瘤型两大类。腺瘤性息肉为肿瘤型,属大肠癌的癌前病变,癌变率与息肉大小、基底和形态密切相关。腺瘤越大,其癌变率越高(其直径大于2厘米者约半数癌变)。腺瘤数目也与癌变率密切相关,有一组统计数字:单个腺瘤癌变率为10%,2-5个癌变率为20%-30%,6个以上癌变率达40%左右。有遗传特点的家族性
大肠腺瘤性息肉病,腺瘤数至少在100个以上(大多在300个以上,可多至5000个,平均约1000个),其癌变率几乎是100%。炎症性与增生性息肉属非肿瘤型,一般说不会癌变,至于血吸虫性息肉是否会癌变,则尚无定论。
X线钡剂灌肠虽可发现大肠息肉,但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难以发现。故必须进行结肠镜检查,在镜下对息肉形态及其他特征作仔细观察,并必须对息肉做活组织检查,以便了解息肉的类型、性质及有无癌变等。对多发性息肉、复合性息肉还应作多个息肉活组织检查。
大肠息肉的治疗原则是,发现息肉即时切除,视具体情况可选择在肠镜下切除(以高频电切为主),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对腺瘤性息肉行切除后须作全腺瘤活检,因对息肉部分活检有其局限性。对极少见的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则原则上行全结肠、直肠切除术。由于该病患者的子代患同病的可能性为50%左右,故也应定期作肠镜检查随访。
(庄庆平)
编辑:wlx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