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发人群
原发性
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90%发生于50~70岁的老年人,以女性为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1。
病因
目前仍不明确。部份和基因有关。虽然胆囊癌较常发生胆结石患者,但也只有极少数的胆结石病人会发生胆囊癌。胆结石的多次发作是否较易诱发胆囊癌,目前并没有得到证实。
有何症状?
胆囊癌并没有特殊的症状,临床上会出现上腹部
持续性疼痛、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打嗝、消化不良、腹胀、
腹泻、体重降低、不明发热等症状,晚期往往会出现黄疸,一旦患者出现黄疸时,治疗预后都较差。
早期胆囊癌难以发现
原发性胆囊癌早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筛查率不到10%,因此胆囊癌的误诊率高达80%。而一旦被发现时,癌细胞往往已侵蚀到胆囊壁,甚至已转移到邻近的淋巴结或器官,如胰脏、肝脏或到胆囊管,出现无痛性黄疸的症状。2/3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胆结石及慢性
胆囊炎极为相似,甚至一直被当作“胆结石”或“慢性胆囊炎”来治疗,因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哪些人是胆囊癌的高危人群?
以下这些人需要特别提高警惕,必须定期检查,以免漏诊:
1、中年妇女(尤其是>45岁),且有10年以上胆结石(尤其是结石直径>3cm)合并慢性胆囊炎;
2、持续性无法忍受的上腹部疼痛、腹胀而合并肿块甚至贫血者;
3、超音波扫描影像显示胆囊壁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3cm)而表面不规则;
4、腹部X光摄影检查发现胆囊呈现钙化现象。
检查
1、腹部超声波检查(B超)――为首选检查方法,其诊断准确率达75%~82.1%。能看出胆囊壁的异常变厚,并量出肿瘤的大小及侵犯范围。
2、电脑断层扫描――对胆囊癌的敏感性为50%,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不如B超。有助于测定胆囊癌的局部侵犯情形及其它器官的侵犯程度。
3、X线表现――胆囊造影或逆行胰胆管造影可显示胆囊外形不规则或胆囊内充盈缺损。
4、其它――彩色多普勒、经皮穿肝胆道摄影术、细胞学检查、肿瘤标记物等,对诊断胆囊癌都有一定的帮助,但只对晚期胆囊癌有意义。
胆囊癌的分期
在临床上,根据治疗观点,可将胆囊癌分为三期:
1、局部可切除期
2、局部无法切除期
3、末期
治疗
1、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两种。前者的手术范围主要包括胆囊切除、肝部分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后者则应用于无法根治的晚期胆囊癌病例,手术原则为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2、放射治疗――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手术后或已无法切除的病例。
3、化学治疗――胆囊癌对各种化疗药物均不敏感,很难观察其疗效,多用于术后辅助治疗。
4、对症支持疗法――包括止痛、止吐、输液等等。
预后
胆囊癌的预后极差,除了一期胆囊癌由于癌组织通常只限于胆囊壁的表层(包括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并常因其它胆囊疾病而切除胆囊后才意外发现,尚有痊愈机会外,其余两期胆囊癌已不大可能痊愈,大约88%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5年存活率只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