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中毒――苯胺类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等发表:(2007-09-1806:33);最后修改:2007-09-1806:33;栏目:[]
作者:;【阅读:73】【留言】【繁w】毒理 在正常个体中,75%~80%的非那西丁转变为对乙酰氨基酚,另有小部分转化为对氨苯乙醚。后者经羟化后,可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引起发绀。此外,非那西丁的羟基化代谢产物还可氧化红细胞膜上的谷胱甘肽,使细胞膜失去保护作用,引起溶血。由于单用非那西丁易过量中毒,故非那西丁片剂及含该药的小儿退热片已被卫生部明令禁用。但其他含非那西丁的复方片剂如APC片仍可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在肝内代谢,其中有小量转化为有活性的羟基化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性。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引起急性中毒,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致命性肝坏死。此时因其羟基化代谢产物生成过多,肝中谷胱甘肽耗竭,该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解毒处理,在肝中积聚,与肝细胞胞质共价结合,破坏肝细胞,引起急性肝小叶中心坏死或大面积融合性肝坏死,患者可发生急性肝衰竭。原有肝病者及婴幼儿服用此药危险性更大。服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也能引起急性肾衰竭,还能抑制甲状腺功能和精子生成,可能因谷胱甘肽与肾内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产生的毒性中间产物相结合所致。临床表现 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者常于用药后数小时出现苍白、食欲缺乏及恶心呕吐,症状持续24~48小时以上,甚至长达1周;伴上腹疼痛、肝触痛、
肝功能异常。此时一般不出现
昏迷。黄疸可在第3~4天出现。早期症状虽不甚严重,但在第4~6天后可能发展为暴发性肝衰竭,出现肝臭、扑翼样震颤、惊厥、虚脱、
呼吸抑制和昏迷。有时可发生低血糖、消化道出血或心律失常等。严重者伴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总病死率为2%~3.5%。诊断 苯胺类解热镇痛药中毒急救处理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患者处理是否及时关系到其预后。如处置及时,病死率较低。相反,如处理延误,即使在中毒早期也易发生意外。处理措施包括:
1.洗胃,硫酸钠导泻。
2.有条件者测定血药浓度,以估计中毒程度。
3.尽早使用巯基供体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防治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损害有特效。该药可增加肝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储存,使谷胱甘肽与对乙酰氨基酚的活性代谢产物结合,阻止其与肝细胞的大分子共价结合。宜尽早使用,争取在服对乙酰氨基酚10小时内用药,超过该时间则用之无效。该药本身相对无肝毒性。因此,在下列情况下应果断用之:
(1)服醋氨酚4小时后血浆药物浓度逾200mg/L或12小时超过50mg/L。
(2)有充分证据表明患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如患者曾长期饮酒,同时服过可诱导肝酶的药物,饥饿或缺乏蛋白质等,则更应及时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
用法:首剂140mg/kg口服,随后给予维持剂量,按70mg/kg每4小时服1次,共72小时。也可将首剂150mg/kg置于5%葡萄糖液200ml中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不短于15分钟;随后用50mg/kg溶于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4小时以上。其后16小时内用100mg/kg溶在葡萄糖液1000ml中持续静脉滴注。如此在20小时内总量达300mg/kg。
4.其他护肝治疗
(1)静脉滴注能量合剂。
(2)泛醌(辅酶Q10):口服10~15mg,每日3次;也可用10~4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日1次。以2~4周为1疗程。
(3)肌苷(次黄嘌呤核苷,inosine,691):口服0.4~0.8g,每日3次;或0.2~0.6g稀释后静脉注射或滴注。
(4)葡醛内酯(肝泰乐):口服0.1~0.2g,每日3次;或0.1~0.2g/d,肌内注射;也可用0.2~0.4g加入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5)谷胱甘肽:口服50~100mg,每日1~3次;也可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次50~100mg,每日1~2次。
(6)水飞蓟宾(益肝灵):口服77mg,每日3次。
(7)硝苯地平:为钙通道拮抗剂,能保护肝细胞,免于其坏死。日服5~10mg,每日3次。
(8)前列腺素(PG):可稳定溶酶体膜,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微循环。可用PGE150~200μg,每日或隔日1次。
(9)补充多种维生素。
5.对症治疗
(1)肝性脑病者可用支链氨基酸、谷氨酸盐等。
(2)低血糖者适当补充葡萄糖。
(3)脑
水肿:目前认为糖皮质激素对药物性暴发性肝衰竭无效,相反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如患者合并脑水肿,则可在应用脱水剂的同时给予短程糖皮质激素治疗,用药3~5日,如无效即停药,有效者总疗程不超过12日。
资料来源 《急性中毒治疗学》主编:方克美杨大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