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多汗症

中药治疗小儿多汗症效果显著 『39健康网 ― 中文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时间 : 2009-12-06 20:21:28 来源:www.39.net

[摘要]

中药治疗小儿多汗症效果显著http://www.39.net     时间:2006年10月30日

  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之一,天气炎热、穿衣过多过厚、被子盖得过厚,或剧烈的活动,进热食、辣食等可见出汗较多,这种出汗多属正常生理现象。小儿突然受到惊吓而出汗,镇定以后汗自然停止的也不能算是病态。如果小儿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或轻微活动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全身出汗很多,那就是病态了,医学上称为多汗症。睡着时出汗很多,醒后汗止的叫盗汗,清醒时在安静的情况下汗出很多的叫自汗。由于身体虚弱而发生的盗汗,自汗又叫虚汗,因心火亢盛、脾胃积热所致的又叫实汗。

  治疗多汗症,目前还没有特效药。但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应用中药治疗,可收到比较显著效果。

  营卫和不和型:所谓营卫不和,就是指防卫于体表的阳气与固守于机体内的阴液的功能失去协调的作用;防卫功能不固,失去对汗液分泌排泄的控制能力,使汗液自行溢出体表。出汗的特点是以自汗为主,以头颈部及背部较明显,甚至白天自汗,晚上盗汗,经常浸湿衣服、头发。平时怕风,天气转变时容易感冒、疲倦。舌体色淡,舌苔薄白,脉细弱。凡小儿患有高热疾病以后,或长期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或服用发汗药过量,时间较长,都容易出现这种类型。

  治疗时以调和营卫,因表摄汗为宜。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或玉屏风散加味。

  1、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炙黄芪,浮小麦各10~15克,白芍6~9克,大枣、山楂各6克,桂枝1~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2、玉屏风散加味,处方:黄芪、浮小麦各10~15克,白术6~9克,防风,人参(党参)各6克,桂枝1~2克,用法同上。

  气阴虚弱型:特别是以盗汗为主,胸、腹部及手足心出汗明显,出汗后摸其出汗部位凉,故有人称为“冷汗”。夜间睡眠不安、吵闹,或手足心出汗前出现发热,平时大便干结。舌体颜色嫩红或淡红,舌苔少或剥脱形状如地图(俗称地图舌)。除结核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伴有此类多汗症外,多数是由于高热疾病及大泻、大吐之后津液耗损引起的。

  治疗时以补气养阴,收涩固汗为宜。用生脉散加味,即人参6克(或党参10克),麦冬、枸杞子各6克,乌梅8克,五味子3克,浮小麦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脾胃虚弱型:特点是有时盗汗,出汗以四肢明显,有时自汗,或白天自汗夜间盗汗。

  治疗以健脾益气,固摄止汗为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党参、黄芪各10克,白术茯苓、淮山、莲子、扁豆各6克,鸡内金3克,浮小麦8克。水煎服,每日1剂。

  食积郁热型:特别是以自汗为主,四肢及额部或颈部出汗明显,有时兼见盗汗。腹胀或伴腹痛,食后呕吐,午后低热,两腮部潮红。

  治疗时以消积滞、清热固汗为宜。用经验方三仙汤加味治之。处方:山楂9克,麦芽,莱菔子、茯苓各6克,胡黄连、槟榔各45克,陈皮3克,浮小麦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小儿多汗症的预防:做好小儿保健,增强体质,注意合理喂养,保护小儿正常发育生长,是预防多汗症的关键。

  积极预防感冒,一旦感冒,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发汗过多。

  小儿患病后要及时根治,以免延误病情或病情反复,消耗机体气津,导致身体虚弱;汗出不固。同时注意做好病后的护理和饮食调理,促进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江苏省盐都县龙冈医院副主任医师徐广华来源:中原新闻网)

每日精彩推荐>>>儿童服成人药有大隐患提醒:止痛药非"万金油"非法“伟哥”可夺命加钙服降压药效果好皮肤用药 安全三步曲秋季出游宜带哪些药?药片不宜分割服用小儿用药“三不”原则避孕药“战痘”当心不孕用药打响保“胃”战>>>皮肤用药美丽当家>>>心血管疾病药品专题>>>

关键词: 结核病 糖尿病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中药治疗小儿多汗...”相似的文章

更多>>

多汗症疾病

血,尿,便及脑脊液常规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多无特异性,继发性多汗症实验室检查与原发病相关。 1. 头颅,肢体影像学检查绝大多数是正常结果,继发性多汗症则有与原发病相关的表现。 2.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对多汗症有...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