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耳后骨膜下脓肿

耳后骨膜下脓肿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时间 : 2009-12-06 22:10:21 来源:www.med126.com

[摘要]

耳后骨膜下脓肿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耳后骨膜下脓肿中医病因病机病理生理症状体征,中医诊断标准诊断治疗,西医诊断标准诊断治疗,实验室诊断影像诊断,预防康复,中医疾病诊疗

  疾病名称(英文)postauricularsubperiostealabscess拚音ERHOUGUMOXIANONGZHONG别名中医:耳后疽,耳后附骨,耳根毒,耳痈。西医疾病分类代码耳科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耳后骨膜下脓肿是指乳突感染引起的乳突皮质表面和骨膜之间的积脓,是胆脂瘤型中耳炎或急性乳突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医释名本病是以耳后完骨红肿疼痛,触之有波动感,甚至溃破流脓等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西医病因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融合性乳突炎时,乳突腔蓄积的脓液经乳突外侧骨皮质破溃区流入耳后骨膜下,即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脓肿穿破耳后骨膜和皮肤则形成耳后瘘管,可经久不愈,或反复破溃。部分病例脓液由耳后瘘管排出后炎症暂时消退,局部愈合形成瘢痕。中医病因本病多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特别是胆脂瘤型中耳炎,蓄脓日久,邪毒久羁,蚀损骨质,脓液穿溃乳突外侧壁而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毒侵蚀骨质亦可发生。本病早期多为热毒炽盛,气血壅滞,化腐酿脓。脓液穿溃皮肤后,往往瘘管欠难愈合,则多属正虚邪恋。季节地区人群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邪毒蚀骨,耳后酿脓
证候:耳深部及耳后疼痛,耳后肿胀、压痛明显,甚则耳后红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耳廓被推向前、外方。全身可见高热口喝引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辨析:①辨证:以耳后肿胀疼痛,其则红肿高突,触诊有波动感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化脓性中耳炎邪毒蚀骨损膜,化腐成脓,故有耳深部及耳后疼痛;脓液穿溃骨质,灼腐耳后肌膜,气血壅滞,化腐酿脓,故耳后红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③因肿胀甚,故耳廓被推向前、外方。全身及舌脉所见为邪热内盛之证。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发病病史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或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病史症状体征1、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或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体征。
2.症状:急性感染征象,耳后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及同侧头痛。体检脓肿位耳后上方骨膜下,耳后肿胀,压痛明显,但充血不显著,波动感不明显,耳后沟存在,耳廓被推向前、外、下方。如脓肿穿破骨膜至皮下则皮肤红肿,耳后沟消失,触诊可有波动。脓肿再穿破皮肤即形成耳后瘘管,瘘孔处常有感染性肉芽组织。电诊断影像诊断乳突X线摄片或颞骨CT扫描:多见骨质破坏。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偶需与外耳道引起的耳后脓肿相鉴别。外耳道疖患者,无中耳炎病史,耳廓牵拉痛明显,外耳道可见疖肿,鼓膜无穿孔,听力减退不明显。耳后脓肿位置较低。乳突X线摄片脓肿位骨膜之上,鼓窦、乳突无骨质破坏。中医类证鉴别1.耳根痈:多见于西医所指耳周化脓性淋巴结炎。症见耳周近耳根处B核红肿疼痛,位置浅表,触痛明显,继而红肿剧增,破溃流脓。病程较短,溃口容易愈合,一般不形成瘘管。
2.颈痈:病变多位于颈侧中上部,局部红肿隆起,触痛明显,继而溃破流脓。病程较短,一般不形成瘘管。疗效评定标准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1.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抗感染药物。
2局部脓肿切开引流:按耳后常规进路切口,如已形成瘘管,应通过瘘孔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骨膜下脓腔,彻底引流。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3.尽早行中耳乳突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并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者宜将手术分期举行。第一期以引流,消炎为主,即只作切开引流和乳突凿开术,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再行第二期手术。第二期手术通常为乳突根治术,但如炎症控制良好,骨炎现象不明显,也可在乳突、鼓室等处病灶彻底清除的基础上施行鼓室成形术。。并发于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者,行单纯乳突切开术,将隐匿在气房内的脓液充分引流。。


中医治疗一、辨证选方
邪毒蚀骨,耳后酿脓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方药: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加减。穿山甲6g,天花粉20g,乳香10g,没药10g,白芷10g,赤芍15g,浙贝10g,皂角刺6g,当归尾10g,陈皮10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野菊花20g,黄芩10g,生甘草6g。便秘加大黄、玄明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栀子、青黛;高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脓肿已溃,脓液多者,去皂角刺,加桔梗、苡仁排脓泻浊。脓肿溃后,随脓液流出,正虚邪退,诸症减轻。或气血亏虚,邪毒滞留,而见溃口淡黯,久不愈合,时溢脓水者,应补益气血,托里排脓,用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加减:黄芪30g,皂角刺6g,金银花10g,桔梗10g,陈皮10g,白芷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5g,茯苓10g,党参12g,炙甘草6g。
二、其他疗法
1.外敷:如意金黄散(天花粉、黄柏、姜黄、白芷、大黄、厚朴、陈皮、苍术、南星、甘草,研粉),紫金锭(市售成药)或四黄解毒散(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蒲黄、乳香、没药各10g,川乌、草乌各3g,五倍子15g,白芷、姜黄、丹皮、雄黄各10g,冰片3g,研粉),醋调敷患处。或以鲜羊蹄草、鲜芙蓉花叶或鲜野菊花捣烂外敷。
2.切开排脓:脓肿已成,应即行切开排脓,脓肿自行溃破但脓液引流不畅者,应扩大溃口,切开后置引流条引流。中药针灸推拿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康复预防历史考证古代文献有关本病的论述,曾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其卷三十九有"耳后附骨痈"一症。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及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均有对耳后疸的详尽阐述,并认识到本病与"脓从耳窍出"关系密切。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指出:"此证生于耳折之间,无论左右,属三焦经风毒,兼胆经怒火上炎而成。初起如栗,渐增肿痛,小者为杳,大者如桃。若红肿有头,{热易溃,稠脓者为顺;若黑陷坚硬,脊痛引脑,甚则顶、颊、肩、肘俱痛,不热迟溃,紫血者为逆……又有初起失于托里,或误食寒凉,则毒不能外发,遂攻耳窍,脓从耳窍出者,名为内溃,属虚,多服十全大补汤。大抵少年得此证者,其愈最缓,老年得此证者,易于成漏"。...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耳后骨膜下脓肿中...”相似的文章

更多>>

耳后骨膜下脓肿疾病

深部脓肿经B超检查可呈液性暗区;X线照片示乳突 炎症或有骨质破坏阴影;脓肿诊断性穿刺,可抽出脓液。 (1)鼓膜: 松驰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