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5 18:17:07 来源:www.xwzy.com.cn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约占人群总数的15%。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伴有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排水样便或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便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等。中医将其称为泄泻病便秘病,通常分为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两虚、气滞血瘀几大证型。
目前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主要采用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内科基础治疗为主,同时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选用针灸、中药灌肠、药浴等多种治疗措施。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综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能明显改善患者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排便紊乱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症候群,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其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在我国以消化不良就诊者约占消化门诊的20-40%。近年发病率呈进一步上升趋势。功能性消化不良虽不影响患者生命,但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者高达29%。目前西医对其的发生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因此对于FD的治疗尚无特效手段,采用对症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但存在作用有限、复发率高等问题,限制临床应用。因为本病主要为身心疾病,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中医治疗有一定的优势。按照中医辨证分为寒热错杂、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湿热等证型。结肠息肉胃食管反流病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根据其病理特点通常分为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易发生恶变。根据腺体结构腺瘤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恶变率较高。有文献报道,在中国有1.4%~20.4%的结肠息肉患者会发生恶变。与结肠息肉相关的常见的消化道症状有便血、腹泻、腹痛及便秘、腹泻便秘交替等,其中便血(包括大便潜血阳性)与结肠腺瘤性息肉及癌变关系密切。内镜下摘除息肉是一种安全、简单、痛苦小且经济的治疗方法,因此及时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对其实行摘除治疗对于减少结肠癌的发病率、筛查早期结肠癌、降低结肠癌的病死率尤为重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胃内容物异常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疾病。
在欧美GERD患病率为10~20%,日本为6.6%,韩国为3.5%,而我国由于地广人多,生活习俗差异显著,GERD的发病率呈现出巨大差异,根据对北京、上海两地共同研究发现患病率为5.77%,而广东为2.3%。就年龄而言,40~60岁进入胃食管反流病发病高峰期。
GERD的典型临床症状为反流,常伴见反酸、烧心、胸痛、吞咽疼痛等食道刺激症状,也可出现咽喉炎、中耳炎、咳嗽、气喘、肺纤维化等食道外刺激症状,重者可致食管狭窄、吞咽困难,少数可发展为食道肿瘤。
临床上通过症状、PPI试验、上消化道内镜、活检病理、食管Hp监测等可明确诊断。
治疗上应首先改变生活方式,如避免进食咖啡、酒精、巧克力、高脂肪食物、柑橘、碳酸饮料、洋葱、薄荷、大蒜等食物,同时减肥、戒烟、床头抬高、餐后2h内避免躺卧,其次应口服抑酸药物、促动力药、粘膜保护剂,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食道外刺激症状予对症治疗。
胃食道反流病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在中医可分别归为吐酸、嘈杂、胃脘痛、痞满、噎膈等病证范畴,证型多见胃气壅滞、肝胃气滞、胃中蕴热、肝胃郁热、瘀血阻滞、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具体治疗因人而异,辨证施治。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