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红斑性肢痛症

红斑性肢痛症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时间 : 2009-12-04 08:37:17 来源:www.med126.com

[摘要]

红斑性肢痛症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红斑性肢痛症中医病因病机病理生理症状体征,中医诊断标准诊断治疗,西医诊断标准诊断治疗,实验室诊断影像诊断,预防康复,中医疾病诊疗

  疾病名称(英文)erythromelalgia拚音HONGBANXINGZHITONGZHENG别名肢端红痛症西医疾病分类代码植物性神经疾病、血管舒缩营养神经系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自主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双足(偶有双手)阵发性血管扩张,烧灼痛,皮肤温度增高和发红。中医释名西医病因病因不明,一般认为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皮肤微小动脉对温热的作用异常敏感,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失去正常的舒缩反应。由于血管充血而扩张,压迫和刺激末梢神经,导致肢体的痛。近年实验研究,认为这种情况是5-羟色胺对毛细血管作用所致。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患者多为青年,男女同样发病。有的有遗传性。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1.青壮年多见,多在气温突然下降、受寒或长途行走后急性发病。
2.常以双侧肢端(尤以双足)对称性红、肿、热、痛为主征,夜间较重,移动或轻触肢体、足下垂和温热均可使疼痛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缓解。
3.患肢动脉搏动增强。久病后可有肢体感觉减退,趾甲弯曲增厚,甚至肌萎缩。
4.肢体阻抗血流图呈高血容量型异常。

原发性红斑肢痛病诊断标准:
肢体遇热立即产生剧痛,或夜间盖被过热后即发生肢体痛。在发病时,将下肢移到凉爽的环境中,或踩在铁板上,或潮湿的地方,即减轻或消失,即可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根据肢端阵发性红、肿、热、痛,而无局部感染,诊断本病并不困难。发病病史症状体征起病缓慢,不断进展而增加发作频数。最后少数患者持续时间逐渐延长,症状变为持久性,而影响正常生活。有的患者于寒冷季节发病,气温转暖后自行好转。发作时两侧足底、手掌或整个肢体呈烧灼痛。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或充血的各种因素,如局部加热、湿热环境、行走、站立或肢体的厂垂,均可诱发或加重疼痛。休息,局部冷敷,将患肢抬高或浸入冷水中均可减轻症状。疼痛常以夜间明显,因此患者在睡眠时,常把双足或双手暴露在被褥之外,以求减轻疼痛。发作时检查可见患肢局部皮肤发红、发热、肿胀、多汗和感觉过敏,但无感觉减退或运动障碍,反射正常。局部动脉搏动正常或增强。本病若反覆发作和缓解,至晚期可发生神经营养性改变,如皮肤增厚、指甲增厚、变脆等。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但红斑性肢痛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红斑狼疮,铊、铅、砷、呋喃类等中毒性神经病,应予鉴别。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2.好转:疼痛减轻,体征改善。

原发性红斑肢痛病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治疗后肢体不再剧痛,遇热后不再发病。
2.好转:治疗后肢体疼痛发作次数减少或不发作,但遇热后又发作。
3.无效:治疗后,肢体仍疼痛,阵发性发作,遇热后明显。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在发作急性期中应卧床休息、局部冷敷并抬高患肢。口服阿司匹林0.3―0.5g常可使疼痛缓解。血管收缩剂如二甲麦角新碱、肾上腺素,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也可有效。对顽固病例可行周围神经或交感神经的普鲁卡因封闭,乙醇阻滞或手术切断。对继发性病例应作病因治疗。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康复预防预防本病发作应避免生活在于热环境中。患者宜穿多孔凉鞋,夜间睡眠时足部不加覆盖。发作频繁者可搬到气温偏低的地方居住。历史考证1878年Michell首先描述。...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红斑性肢痛症中医...”相似的文章

更多>>

红斑性肢痛症疾病

1、血,尿常规 ,常有血小板增多及红细胞增多。 2、血生化常规,血生化检查及脑脊液常规检查多无特异性,但继发性红热肢痛症与原发病相关,药物和毒物检测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3、B超,彩超。 4、微循环检查 可见...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