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4 03:27:40 来源:www.shenmeshi.com
鸡眼是由长期摩擦和受压引起的圆锥形角质层增厚,有角质中心核,尖端深入皮内,基底露于外面。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足底及足趾,如果鸡眼尖端压迫神经末梢,则行走时感觉疼痛。鸡眼又名肉刺,多由于鞋履狭窄,足底和
鸡眼是由长期摩擦和受压引起的圆锥形角质层增厚,有角质中心核,尖端深入皮内,基底露于外面。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足底及足趾,如果鸡眼尖端压迫神经末梢,则行走时感觉疼痛。
鸡眼又名肉刺,多由于鞋履狭窄,足底和足趾长期受压、摩擦而形成的一种局限性圆锥状角质增生物。鸡眼是一种局限性圆锥状角质增生物,尖端深入皮内,基底露于表面,呈圆形似鸡眼故得其名。
鸡眼多生于成年人足底前端或足趾间,数目不定,通常1~2个,大小似豌豆,形类鸡眼,足底部在行走或受压时疼痛。
针灸治疗鸡眼,古代文献未见记载。现代在1956年就有采用直接灸治疗鸡眼的临床报道。而从八十年代至今的十余年,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治疗经验,穴位刺激方法包括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火针等,其中,以穴位封闭和艾灸所观察的样本较大,效果也较好。
鸡眼是最常见的脚病,分硬、软两种,可以发生于双足底,偶见于手部。常常因为遭受外力压迫或摩擦而发生圆锥形角质锥体,锥尖朝内。这种病损最常见于成人的脚底与脚跖间,偶见于手指,数目有一个或数个,分布可对称,也可不对称。
祖国医学亦称为“鸡眼”和“肉刺”。中医认为鸡眼是由于足部长期受压,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生长异常所致。
鸡眼表现为境界清楚的淡黄色、深黄色圆形、椭圆形角化过度,绿豆至蚕豆大,平于表面,或略高于皮面。发生在两趾间的损害由于汗液浸渍,表面呈软白色,故有软鸡眼之称;而发生在趾背、趾侧的损害表面角化明显的,称硬鸡眼;在有骨刺的部位常出现顽固性鸡眼.
注意与跖疣鉴别:鸡眼压痛,跖疣挤压痛;鸡眼皮纹绕行,跖疣皮纹中断。发生鸡眼后应避免摩擦、挤压,穿鞋宜松宽.
治疗可用腐蚀性药物,如高浓度水杨酸等。西医主要用鸡眼膏或冷冻或激光治疗。中医常采用外敷药.
硬鸡眼多位于脚底前部外侧或近中央处跖骨头的下面,圆形或类圆形,直径为1~2厘米,表面扁平光滑,淡黄,质坚硬,为圆锥形角质体,锥尖嵌入真皮,其下有一层灰白色薄膜,即鸡眼滑囊,锥形角质体可有1个或多个,因为坚硬的锥尖压入真皮,刺激乳头部丰富的神经末梢,引发疼痛。
软鸡眼多见于两个脚跖相贴的部位,在一个脚跖的侧面或脚丫,损害往往只有1个,豌豆至蚕豆大小,表面因浸渍而呈灰白色,压痛明显,以四五跖尖多见。
【鸡眼的临床表现】
(一)鸡眼一般如豆大或更大,表面光滑与皮面平或稍隆起,境界清楚,呈淡黄或深黄色,中心有倒圆锥状的角质栓,嵌入真皮。由于其尖端压迫神经末梢,故行走时引起疼痛。鸡眼多见于足跖前中部、小趾外侧或拇趾内侧缘,也见于趾背。发生于4一5趾间的鸡眼,受汗浸渍,呈灰白色浸软角层。称为软鸡眼.
(二)胼胝为蜡黄色、扁平或稍微隆起的局限性角质肥厚性斑块,质硬而稍透明,边界不清,中央较厚、边缘较薄。好发于掌跖,常对称发生。与职业有关者可见于受压部位。一般无自觉症状。严重时可有压痛.
【鸡眼的鉴别诊断】
根据发生在掌跖,呈角质增生性损害,不难诊断。鸡眼与胼胝的主要鉴别点是:鸡眼为呈倒圆锥形角质增生,行走时疼痛明显;而胼胝为扁平片状角质增厚,范围较广,一般不痛。鸡眼与胼胝需与跖疣鉴别:跖疣可散发于足跖各处,不限于受压部位,可多发,损害如黄豆大小,表面角质增厚,用刀削去表面角质层,可见自真皮乳头血管渗出血细胞凝成的小黑点的角质软芯.
治疗:首先除去施加于皮肤上的压迫和摩擦,如不穿高跟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